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好發于30-50歲的婦女,以40-50歲最多見。可以發生在子宮的任何部位。
子宮肌瘤分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子宮肌瘤發生的部位分為子宮體肌瘤和子宮頸肌瘤;另外根據子宮肌瘤和子宮肌壁的關系分為:粘膜下肌瘤,肌璧間肌瘤和漿膜下肌瘤。醫學上按照子宮肌瘤和子宮肌壁的關系分法為多。
肌瘤所在部位分類
一、按肌瘤所在部位分類:
子宮體子宮肌瘤:發生在子宮體,90~96%。絕大多數子宮肌瘤生在于子宮基層組織與血供均豐富的子宮體部。
子宮頸肌瘤:發生在子宮頸,2.2%~8%較少見,子宮肌瘤在子宮頸部位生長,因生長部位底,可嵌頓于盆腔內,產生壓迫癥狀,手術切除困難,易損傷輸尿管,膀胱。
宮體子宮肌瘤合并宮頸子宮肌瘤:1.8%。
二、按子宮肌瘤與子宮肌壁的關系分類:
子宮肌壁的關系分類
(1)黏膜下子宮肌瘤
較少見,占10%~15%。
子宮肌壁間肌瘤向宮腔內生長,突出于子宮腔內,與黏膜層直接接觸。此類型子宮肌瘤可使子宮腔逐漸增大變形,并常有蒂與子宮相連,如蒂長可堵住子宮口或脫出于陰道內。
黏膜下子宮肌瘤引起子宮內膜感染可引起不孕;
子宮肌瘤并發子宮內膜增生時,可能引起不孕。
粘膜下子宮肌瘤也最容易引起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癥狀。
(2)肌壁間子宮肌瘤
最多見,占60%~70%。
肌瘤位于子宮肌層內,周圍有肌層包繞,子宮肌瘤與肌壁間界限清楚。
子宮肌壁間肌瘤一般對懷孕的影響小于粘膜下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小時無癥狀,增大時可出現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3)漿膜下子宮肌瘤
占20%~30%。
子宮肌瘤向子宮表面漿膜層生長,突向子宮表面,子宮肌瘤表面僅覆蓋著少許肌壁及漿膜層。
當子宮肌瘤繼續向漿膜層生長時僅有一細長的蒂與肌壁相連,成為一帶蒂的漿膜下子宮肌瘤;因為其生長空間大而不受限制,故漿膜下子宮肌瘤都長得較大。
漿膜下子宮肌瘤一旦發生蒂扭轉常表現為急性腹痛。
漿膜下子宮肌瘤一般不影響懷孕,但當子宮肌瘤壓迫輸卵管或使之扭曲,影響輸卵管的正常功能,或肌瘤導致宮腔變形妨礙受精卵著床時可以引起不孕。
一、子宮肌瘤類型和子宮肌瘤癥狀的關系
子宮肌瘤癥狀的關系
并非所有的患者都有上述癥狀,約有1/3的患者是可以不出現任何癥狀而不知不覺地罹患子宮肌瘤,50%以上的患者都有子宮出血,是子宮肌瘤的主要癥狀。
子宮肌瘤患者40%有腹痛。此外,腰酸者占25%;痛經者占45%。約有1/3的子宮肌瘤患者發生不孕。
(一)子宮肌瘤與月經
主要由于壁間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引起。周期性出血多發生在壁間肌瘤,而黏膜下肌瘤則常常表現為不規則出血。漿膜下肌瘤很少引起子宮出血。個別病例月經量反而減少。
子宮肌瘤所致出血量多的原因:
(1) 肌瘤患者常由于雌激素過高而合并子官內膜增殖及息肉,致月經時量多。
(2)肌瘤所致子宮體積增大,內膜面積增加,出血量過多和出血過久。尤其黏膜下肌瘤時,黏膜出血面積可達225平方厘米以上(正常約15平方厘米);
(3)黏膜下肌瘤,黏膜表面經常潰爛、壞死,導致慢性子宮內膜炎而引起淋漓不斷出血。
(4)壁間肌瘤,影響子宮收縮及壓迫血管作用,或黏膜下肌瘤內膜剝脫而本身無法收縮,均可致出血量多及持續時間延長。
(5)較大肌瘤可合并盆腔充血,使血流旺盛而量多。
(6)更年期月經不凋。
月經量過多或者經期延長均可單獨存在或合并出現。若與月經周期縮短(過頻)同時存在,則可在短時間內丟失大量血液而致嚴重貧血。
黏膜下肌瘤脫出于陰道內呈非周期性出血,量可極多。大的息肉狀肌瘤亦常引起持續性的流血。
(二)子宮肌瘤與不孕
子宮肌瘤對生育的影響是由肌瘤的種類和發生情況決定的。粘膜下肌瘤長在輸卵管內口附近或長在子宮腔上半部時,往往影響精子通行,不能使受精卵坐胎和發育,增加受孕后的流產或帶來不孕。
小的肌壁間的肌瘤、漿膜下肌瘤一般不影響妊娠,也不會增加流產的發生率。
(三)子宮肌瘤與壓迫
肌瘤較大或生長在子官頸、闊韌帶等處,可出現擠壓盆腔鄰近臟器的臨床癥狀。如大便秘結、小便頻數、殘余尿增多、輸尿管移位、腎盂積水等。壓迫癥狀在月經前期較顯著,此乃子宮肌瘤充血腫脹之故。
(四)子宮肌瘤與痛經
突向子宮腔內生長的子宮肌瘤(粘膜下肌瘤或者肌璧間凸向粘膜下的子宮肌瘤)容易出現。由于肌瘤表面覆蓋著子宮內膜,增加了子宮內膜面積,且在宮腔內占位,影響經血排出,因此可引起子宮異常收縮,發生痛經。
漿膜下肌瘤發生蒂扭轉時,可發生劇烈腹痛。因子宮肌瘤蒂扭轉時發生一急性的肌瘤缺血引起。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說道子宮肌瘤,大家都知道一些,知道它是女性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子宮肌瘤是因人而異的,具有很多的種類。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