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原發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容易痊愈。繼發性痛經則常見于育齡期婦女,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在我國婦女中的發病率為33.15%,基中功能性者占53.2%。
什么是痛經
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程度較重以至影響生活和工作。
痛經的分類
[西醫學分類]
西醫根據經期女性盆腔臟器有無器質性疾病,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痛經病人如果經過仔細檢查,未發現盆腔臟器有明顯異常者,稱為原發性痛經。經檢查發現有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過于前屈或后傾、宮頸口狹窄等疾病者,稱為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容易痊愈。繼發性痛經則常見于育齡期婦女,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在我國婦女中的發病率為33.15%,基中功能性者占53.2%。
[中醫學的分類]
中醫學上所講的痛經,主要指原發性痛經。其分類主要根據痛經的寒熱虛實之別,將其分為氣滯血瘀型、寒凝胞中型、濕熱下注型、氣血虛弱型、肝腎虛損型等證型。
痛經的病因
[西醫學認識]
原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僅發生在有排卵的月經周期,無排卵者一般不發生經行腹痛。研究表明排卵后孕酮能促進子宮內膜合成前列腺素;子宮內膜和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經的決定性因素。前列腺素能在經前數小時開始刺激子宮肌層收縮,整個經期子宮收縮呈節律性增強以致子宮張力升高,前經患者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更高,引起子宮的缺血、缺氧,引起極度疼痛,而導致痛經。
有時排卵月經子宮膜整塊排出,致子宮收縮不協調而引起痛經。但痛閾因人而異,并有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內在或外來的刺激可使痛閾降低,思想焦慮、恐懼以及生化代謝物質均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刺激盆腔神經纖維而引起疼痛。
繼發性痛經:多見于生育后及中年婦女,因盆腔炎癥、腫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內膜異位癥系子宮內膜組織生長于子宮腔以外,如子宮肌層、卵巢或盆腔內其它部位,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及出血,月經期間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內診可發現子宮增大較硬,活動較差,或在子宮直腸陷窩內捫及硬的不規則結節或包塊,觸痛明顯。
[中醫學認識]
中醫對痛經的解釋是胞宮的氣血運行障礙,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
痛經的發生與沖任與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其所以隨月經周期發作,是與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變化有關,因為胞宮平時藏精氣而不瀉,血海由空虛到滿盈,變化緩慢,氣血平和,致病因素不會影響沖任胞宮,經前、經期血海由滿盈到溢瀉,以通為順,若沖任胞宮阻滯則痛;經血下瀉必耗氣耗血,沖任胞宮失養則不榮而痛。臨床分型有虛實之別,虛證多為氣血虛弱,肝腎虛損;實證多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下注。
診斷
臨床表現下腹部疼痛是痛經的主要癥狀,多發生在經前或經期1-2天,可呈陣發性痙攣性或脹痛伴下墜感,拒按或喜按,疼痛持續數小時至2-3天不等,隨后逐漸減輕至消失,嚴重者可放射到腰骶、外陰、肛門等部位,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坐臥不寧、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甚至發生暈厥而急診就醫。也有少數于經血將凈或經凈后1-2天始覺腹痛或腰腹痛者。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細菌侵犯子宮內膜使之發炎,叫子宮內膜炎。產后感染及感染性流產是造成子宮內膜炎最常見的原因,也是最嚴重的類型。官腔內安放避孕器、鐳針、宮頸……詳細>>
急性子宮內膜炎可有輕度發燒、下腹痛、白帶增多,白帶中帶血并可有惡臭。急性子宮內膜炎治療不及時可向深部發展成子宮肌炎、盆腔炎,甚至發展成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