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征象很易察覺,陰道出血(絕經后的老年婦女,復又出現陰道流血則更應注意)及白帶增多,部分病人可有下腹疼痛,出現這些癥狀時應及時到專科醫院,進行婦科檢查,以確定診斷。目前常用的檢查手段包括:
婦科三合診檢查:是最基本的檢查手段。
陰道脫落細胞學檢查:無創性檢查,通過脫落的內膜細胞形態學觀察發現子宮內膜癌變。
影象學檢查:b超、ct、核磁共振。均為無創性,其中b超更為普及、經濟。
宮腔鏡檢查:鏡下直視子宮內膜,可以發現早期病變。
頸管及子宮內膜活檢(分段內膜活檢):宮底及兩側宮角部是子宮內膜癌的好發部位,分段刮取內膜時尤應注意這些部位。
一 般經上述檢查,診斷均可確定。少數婦女經上述檢查診斷未能確定,仍不能除外子宮內膜癌時,可進行全面刮宮,但不提倡全面刮宮作為診斷子宮內膜癌常規及首選的診斷方法。子宮內膜癌漏診、誤診的機會不大,漏診、誤診的原因多是由于醫師的經驗不足,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宮頸腫瘤,忽視子宮內膜癌的存在;在進行子宮內膜活檢時,漏檢宮底和兩側宮角,是子宮內膜癌漏診的一個重要原因。誤認為子宮內膜癌患者只發生在年長婦女,且子宮增大,而對子宮不大、年輕婦女患子宮內膜癌的認識不足,是子宮內膜癌漏診、誤診的另一個原因。
通過對子宮內膜癌發病因素的調查和分析,發現一些因素與此病的發生有關,我們稱之為高危因素。在普通人群中,對具有這些高危因素的婦女更應注意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這些高危因素包括:
月經初潮早 延遲絕經
長期月經不調 未婚或婚后不孕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長期服用雌激素
長期服用三苯氧胺 盆腔放療史
腫瘤家族史
從以上高危因素可看出,大部分與雌激素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美國曾進行子宮內膜癌發病率的統計,發現在50-70年代,子宮內膜癌發病率為23.3/10萬,到70年代中期上升為33.2/10萬(上升了43%)。追究發病率上升的原因,發現與此前雌激素的濫用有關。80年代后控制雌激素使用及與孕激素合用后,發病率又恢復到原有水平。可見雌激素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一般認為與雌激素有關的子宮內膜癌多為普通的子宮內膜腺癌。但是還要指出,尚有一小部分子宮內膜癌,其發生與雌激素無明確關系,發病因素尚不清楚,其病理表現多為分化不好的腺癌、漿液性乳頭狀腺癌、透明細胞癌、黏液腺癌等,所以子宮內膜癌尚不能只限于上述具有高危因素的婦女,應對30歲以上婦女進行定期婦科檢查,最好每年一次,盆腔b超應作為常規檢查的手段,當b超發現子宮內膜異常時,應想到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可能。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放射治療為主。手術為基本手段,目前多采用手術與放療綜合治療。不適于手術者,如年老、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采用放射治療亦可根治。但是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依病人及病變的具體情況來作決定。考慮不當很易造成治療過度或治療不足,這均對患者不利,所以強調本病診治應在有條件、有基礎的腫瘤醫院和綜合醫院婦產科診治。
還要強調的是,需診治的患者,應避免反復轉院,這樣不但可以及時得到診治,而且可以避免重復檢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降低醫療費用。治療和隨診應在同一個醫院進行,因為只有在同一醫院中進行,才能確切的掌握病人的具體情況,提出更合理的處理措施。
從上可見,只要重視子宮內膜癌的早期癥狀:陰道出血及白帶增多。重視對高危人群的監控及常規的婦科檢查和盆腔b超,子宮內膜癌可以早期發現。
依目前的認識水平而言,預防子宮內膜癌,應著眼于保持婦女正常的精神心理狀態及合理的營養狀態,及早治療婦女的月經病,并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激素的替代治療。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子宮內膜癌占女姓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20~30%,發病率逐年上升。遇到下述情況之一者,應立即做子宮內膜檢查。1、絕經期后出血或出現血性白帶……詳細>>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與雌激素過多或持續刺激有關。子宮內膜癌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檢查、病理檢查及輔助檢查。詳細>>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在B超檢查時也許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那么早期子宮內膜癌可以通過B超檢查出來嗎?有哪些B超表現呢……詳細>>
癌癥在許多人眼里就是“死神的代表,因而才沒有了沒有被癌癥病死,而被自己嚇死的說法。其實,如果及時確診,及時治療,許多癌癥也是可以治愈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