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月經和排卵息息相關,月經不調會造成排卵障礙或者排卵障礙會造成月經不調。排卵性月經不調較無排卵性功血少見,多發生于生育年齡婦女。患者雖有排卵功能,但黃體功能異常。常見的排卵性月經不調主要是因為黃體功能不足,專家為您分析黃體功能不足引起的月經不調: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生,月經中期卵巢排卵后產生黃體,這黃體既能分泌雌激素又分泌孕激素,使子宮內膜在增生的基礎上變成分泌期內膜。如果這個月排出的卵子沒有受精,則黃體在排卵后9~10天開始萎縮,血供減少,激素分泌下降,約5~7天后即月經周期的第28天左右,子宮內膜不能維持而逐步脫落出血形成月經。
如果黃體功能不健全,則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宮內膜不能產生正常的分泌反應或各部分內膜反應不一致,勢必影響月經,一般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20余天即來潮,月經頻發,患者不易受孕或受孕后易流產。婦科檢查在正常范圍,測量基礎體溫可以有正常的雙相表現,但排卵后體溫上升緩慢或上升幅度偏低,升高的時間僅維持9~10天,若刮取子宮內膜作切片檢查則為分泌反應不足。
另一種黃體不正常的表現是黃體發育良好,但萎縮延長,子宮內膜脫落不全,表現為月經間隔時間正常,但經期延長,長達9~10天,流血量多,也有的病人表現為月經的頭3~5天較多,以后持續淋漓難凈。其基礎體溫也是雙相,但下降緩慢,這兩種黃體功能不正常的月經不調都是有排卵的,故醫學上稱為有排卵型子宮功能失調性出血,多見于生育年齡婦女或流產后,足月分娩后。
排卵性月經不調發病機制 。黃體的發育健全有賴于足夠水平的FSH和LH,卵巢對LH也必須具有良好的反應并分泌足量甾體激素。目前認為黃體功能不足因多種因素所致: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紊亂,可導致卵泡期FSH缺乏,使卵泡發育緩慢,雌激素分泌減少;LH脈沖頻率雖增加,但峰值不高,LH不足使排卵后黃體發育不全,孕激素分泌減少;FSH/LH比率異常也可造成性腺軸功能紊亂,使卵泡發育不良,排卵后黃體發育不全,以致子宮內膜分泌反應不足。有時黃體分泌功能正常,但維持時間短。部分患者在黃體功能不足的同時,表現為血催乳激素水平增高。
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生理性因素如初潮、分娩后及絕經前,也可能出現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導致黃體功能不足的發生。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排卵障礙,又稱為不排卵,是女性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25-30%。排卵障礙除了引起不孕之外,還會導致月經失調、閉經、多毛、肥胖等癥狀……詳細>>
當代女性由于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加,很多會出現月經不調的現象,表現為月經周期延長或者縮短,月經期提前,月經期腹痛以及陰道出血等。中醫子宮肌……詳細>>
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疾病,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或是月經前、經期時的腹痛及全身癥狀。每個女人的周期都不盡相同,從21天到35天不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