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以往約80%的子宮腺肌病患者是40-50歲的婦女,多數是有嚴重的臨床癥狀(例如明顯逐漸加重的痛經)而找醫生就診,醫生在做婦科檢查或B超檢查時發現子宮“均勻性”增大從而診斷子宮腺肌病。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是經產婦。
但是隨著每年參加體檢的婦女越來越多,也隨著近年B超,脈沖多普勒、彩色血流成像圖、彩色功率成像圖,以及彩色三維超聲成像技術(彩超)的越來越普遍使用,醫生在體檢的婦女和就診的病人發現更多的子宮腺肌病患者。
子宮腺肌病患病率在不斷上升。在近年也發現有20%左右的子宮腺肌病患者是在完全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通過常規體檢發現的。據統計,在接診的不孕癥患者中大約有10%左右是不同程度的子宮腺肌病患者,在接診的痛經患者中有30%左右是患子宮腺肌病患者,在接診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有25%左右也同時患有子宮腺肌病。 雖然子宮腺肌病的許多癥狀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類似,但其病因和病理表現并不完全相同。
至目前為止,醫學界對子宮腺肌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沒有清楚的了解。目前,可以認識到的是:子宮腺肌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是主要與子宮基底內膜腺體侵潤、子宮基底內膜向下生長和內陷的結果。
另外,孕激素可以造成宮腔內壓力的增高,增加子宮內膜內陷的發生,在腺肌病的病灶區域出現子宮肌肉肥大、增生可能子宮肌層對異位的子宮內膜的反應性病變。 病理學者觀察到子宮腺肌病由于類似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所以子宮腺肌病也一直被認為與性激素有關的疾病。
但是臨床研究可以證實的只是:通過抑制雌激素水平,可以延緩子宮腺肌病的病程和發展。因此認為雌激素與子宮腺肌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且該病患者大多數都存在子宮內膜的過度增生,所以認為子宮腺肌病是雌激素依賴性疾病。
目前,臨床和病理的研究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子宮腺肌病是孕激素依賴性疾病,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子宮腺肌病患者體內都存在激素紊亂,但有證據顯示體內高性激素血癥在子宮內膜內陷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病理學的研究還證實了子宮腺肌病患者體內存在一系列的免疫反應被激活,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參與了子宮腺肌病的發病過程。病理學的研究也發現了與子宮腺肌病發病及病情發展有關的因素還有:病灶局部血管增生、遺傳因素、細胞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黏蛋白等。
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惡變已經有很多研究報道,而子宮腺肌病的惡變非常罕見。復習已公開發表的文獻進行統計,子宮腺肌病發生癌變約40例,均為腺癌,不同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時可以形成子宮內膜腺癌、子宮肉瘤等。
子宮腺肌病的癥狀表現:
1、繼發性痛經大約60%以上的患者有痛經,而且常常是就診的原因。典型的痛經是繼發性痛經,也就是原來在青春期,甚至在進入生育期開始都沒有痛經,以后才發生痛經。這種痛經呈進行性加重,來一次月經就覺得痛經較上一次痛得嚴重些。常于月經前一周開始有下腹隱痛,或隨月經來潮開始疼痛,月經來潮頭幾天明顯,月經結束后逐漸緩解。子宮腺肌病的痛經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痛經更加明顯,逐漸加重的疼痛程度是子宮腺肌病的一個典型癥狀。
2、月經過多因為子宮腺肌病造成子宮肌壁增厚、子宮體積明顯增大、子宮內膜面積也明顯增大,導致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面積增大、脫落不同步,同時子宮肌層增厚影響子宮腔內宮的收縮止血,所以月經出血量明顯增加,月經期延長。合并子宮內膜增生過長也是月經過多的原因。
3、不孕子宮腺肌病是否導致不孕還沒有明確的定論。由于子宮腺肌病常常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導致生育功能下降的原因很難截然分開(請參看本人在本網頁上已經發表的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科普文章內容)。
子宮腺肌病引起不孕的原因可能有:
(1)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造成病變部位粘連,嚴重時造成拾卵和運輸功能受阻。同時子宮內膜異位癥產生的自身免疫反應影響精子的活動等。
(2)子宮腺肌病病變部位子宮內膜的反應性產生的細胞因子和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可能影響子宮輸卵管的運輸功能。同時因為子宮肌層增厚壓迫子宮輸卵管連接部造成輸卵管間質部梗阻。
(3)若合并子宮肌瘤者,對受精卵著床同時造成影響。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婦產醫院專家表示,子宮腺肌病是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群儒子宮肌層,稱為子宮腺肌病,那么子宮腺肌病需要做哪些檢查?詳細>>
不少人聽到這種病會感到很茫然,但子宮腺肌病并不是一種罕見的婦科疾病,它只是由于子宮內膜上的腺體出現在了子宮肌層而導致的疾病,通俗的講就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