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y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chuàng)腔鏡診治....[詳情]
正常情況下子宮肌層內可有少許子宮內膜組織,當內膜侵入肌層達一個高倍視野以上時即為子宮腺肌病。本病多發(fā)生于30~50歲經產婦,約半數患者合并子宮肌瘤,15%-45%患者合并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
對尸檢及因病切除的子宮作連續(xù)切片檢查,10%~47%的子宮肌層中可見子宮內膜組織,其中30%無癥狀。子宮腺肌病并非人類所特有,許多動物如靈長類、嚙齒類的子宮也會出現類似人類子宮腺肌病的改變。
【病因】
妊娠和分娩可能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引起子宮腺肌病:
①分娩造成的子宮內膜及淺肌層損傷有利于基底細胞增生并侵入子宮肌層;
②通過性激素和催乳素起作用;
【病理生理】
分為彌漫型和局限型兩種。彌漫型常見,子宮多呈均勻性增大,一般不超過12周妊娠子宮大小。子宮內病灶一般為彌漫型生長,但后壁更明顯,故后壁常較前壁厚。病灶處肌層明顯增厚變硬,粗厚的肌纖維內常見黃褐色或藍色小囊腔,腔內為咖啡色稀薄液體。
局限型指異位子宮內膜在局部肌層中生長形成腫塊,又稱為子宮腺肌瘤(adenomyo—ma),但它不同于肌瘤,無假包膜,與周圍的肌層無明顯分界,因而難以將其自肌層剔出。鏡檢肌層內有呈島狀分布的子宮內膜腺體與間質,由于它們多來源于基底層內膜,對卵巢激素尤其是孕激素不敏感,故常處于增生期,但局部區(qū)域可有分泌期改變。
【臨床表現】
1、痛經是子宮腺肌病的主要癥狀,多為繼發(fā)性痛經伴進行性加重,其程度較重,常需用止痛藥物。隨著病情發(fā)展,疼痛可從經前l(fā)周左右即開始,或可延長至經后1~2周。少數患者疼痛時間在月經前后,仍呈周期性。
2、月經過多是子宮腺肌病的另一主要癥狀,我科報道的318例中月經過多有132例,占41.5%。少數患者發(fā)生大量出血,術前誤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
3、不孕見于少數患者。
4、其他子宮增大,多為均勻性,較硬,一般不超過12周大小,否則,可能合并子宮肌瘤。若為子宮腺肌瘤,也可表現為非對稱性增大。若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出現相應體征。
【輔助檢查】
1、超聲檢查
子宮增大,肌層增厚,后壁更明顯,致內膜線前移。和正常子宮肌層相比,病變部位常為等回聲或稍強回聲,有時其間可見點狀低回聲,病灶與周圍無明顯界限。陰道超聲檢查可提高診斷的陽性率及準確性。
2、子宮腔造影
以往行碘油造影,可見碘油進入子宮肌層,陽性率約為20%。后來有人采用過氧化氫溶液聲學造影,認為可提高陽性率。
3、內鏡檢查
宮腔鏡檢查子宮腔增大,有時可見異常腺體開口,若用電刀挖除子宮內膜及其下方的可疑組織送病理檢查,有時可以明確診斷。腹腔鏡檢查見子宮均勻增大,前后徑更明顯,子宮較硬,外觀灰白或暗紫色,表面可見一些漿液性小泡。有時漿膜面突出紫藍色結節(jié)。
4、CA125測定
子宮腺肌病患者血CA125水平明顯升高,陽性率達80%。還發(fā)現肌腺病患者CA125水平和子宮大小呈正相關,子宮越大,CA125水平越高。和術前相比,術后一周患者CA125水平明顯下降。表明CA125測定不僅對子宮肌腺病有明顯的輔助診斷價值,而且有助于與子宮肌瘤的鑒別。
5、磁共振
是國內外公認診斷子宮腺肌病最可靠的非創(chuàng)傷性方法,但因價格昂貴,僅在依靠其他非創(chuàng)傷性診斷方法仍不能診斷,而影響手術治療的決策時才做。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婦產醫(yī)院專家表示,子宮腺肌病是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群儒子宮肌層,稱為子宮腺肌病,那么子宮腺肌病需要做哪些檢查?詳細>>
不少人聽到這種病會感到很茫然,但子宮腺肌病并不是一種罕見的婦科疾病,它只是由于子宮內膜上的腺體出現在了子宮肌層而導致的疾病,通俗的講就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