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子宮癌的診斷
子宮位于檢查者肉眼看得到和婦產科儀器容易到達的地方,細胞檢查比較容易做。
1.子宮頸癌初期癥狀有陰道分泌物增加并帶有顏色、性行為后有出血現象,發展期的癥狀有性行為后出血較明顯、陰道分泌物有異常臭味,惡化期癥狀有日常出血、分泌物惡臭、腰痛、下肢類似神經痛。
2.子宮體部癌初期癥狀有(更年期后)閉經期后子宮出血。發展時期的癥狀和子宮頸癌相同。
3.絨毛性腫瘤可分為良性破壞性畸胎和惡性絨毛上皮癌兩種,這種惡性腫瘤是懷孕引起,其中因葡萄胎所續發者占80%;子宮外孕、正常懷孕所續發者則占20%。絨毛上皮癌早期容易蔓延到肺、腦、腎、腸等部位,所以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初期癥狀有葡萄胎、流產后持續出血、腫瘤容易崩潰、發燒、發展期的癥狀有吐血痰、胸痛、高度貧血、子宮出血。子宮癌癥狀分析 最常見癥狀為異常的子宮出血。在中國和其他國家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88%~96%。最多見于絕經期或絕經后出血,表現為血性分泌物或不規則陰道流血。一次出血也可能僅持續1~2天,幾個月不復發。由于更年期排卵可能不規律,故多數婦科醫生認為絕經后出血的最好定義應是“發生于最后一次出血后至少1年的任何出血”。約20%的絕經后出血是由盆腔腫瘤所致。約10%患者(中國有學者報道為47.70%)在陰道流血前有漿液性陰道排液;若腫瘤壞死并有感染時,則為惡臭的排液。頸管堵塞時,可以形成宮腔積膿。
若出血發生在絕經前,可表現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所以對于更年期出血的患者,不能單純認為是內分泌失調所致的良性疾患,而應常規刮取子宮內膜標本以排除惡性病變。臨床資料表明,絕經前患功能性出血者后來有較高的宮體癌發生率;絕經后發生宮體癌者比對照組有更高的絕經前功能性出血發生率;絕經前發生宮體癌者以往有明顯高的功能性出血發生率。
晚期患者可出現下腹痛、腰痛、貧血及惡病質。
在接受雌激素治療絕經后癥狀的宮體癌患者中,約20%是無癥狀的。因此在制訂雌激素治療計劃前應做子宮內膜活檢以排除增生或癌,且應對這些婦女定期(間隔1年)進行子宮內膜的病理學監測。
(責任編輯:徐惠珍 )
文章關鍵詞:
調查發現,大部分子宮癌發現時都是晚期,就是因為其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人忽視,最常見的現象是陰道出血,腹痛等,大家對子宮癌的癥狀不太了解……詳細>>
近年來,子宮癌已經成為危害社會和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困擾。為了減少子宮癌的發病率,我們人類應該掌握有關子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