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尚未研究出疫苗 9類人需警惕丙肝感染
近日,2015年首屆東南亞感染性疾病高峰論壇在昆明召開。來自泰國、中國臺灣地區以及省內外的300多名感染性疾病科專家匯聚一堂,就我國感染性疾病方面進行研討。其中,肝炎的治療被與會專家多次提及。其實,人們熟知的乙肝、丙肝其傳播途徑和艾滋病傳播途徑一致,由于在常規體檢中丙肝基本不被篩查,往往容易忽視這個隱匿性最強的肝病“殺手”。
丙肝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由于目前還沒有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且丙型肝炎早期沒有特殊不適,往往容易被人忽視。許多患者都是在肝硬化代償期、失代償期才出現不適癥狀前來就診,這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預后往往很差,可謂是沉默的殺手。”
根據云南省衛計委公布數據顯示,今年6月,全省共報告甲、乙類傳染病27239例,乙肝、丙肝已分別位居報告發病數第二位和第四位。分別僅次于肺結核和梅毒,艾滋病位居發病數第六位。
“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一個重要誘因。”在臨床上,肝癌患者一般都要經歷“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這個過程。相對來說,丙肝的危害則易被忽視。在中國,大約僅有
“近年來,丙肝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了持續上升趨勢。”相比于乙肝,丙肝發展起來情況更為嚴重。從臨床患者來看,丙肝導致的肝硬化程度更高。
九類人群警惕丙肝病毒感染
由于人們對丙肝重視度不夠,在常規體檢中一般只查乙肝,不查丙肝,這也導致了丙肝感染者慢性化的比例要更高。李暉說,丙肝早期癥狀不明顯,有時肝功檢查都顯示為正常,不易察覺,也不會像乙肝一樣早早得到規范治療,因此患者發現丙肝時通常病情已進展到了肝硬化、肝癌。
除了發病率上升、慢性化程度高外,丙肝預防難度也較大。據介紹,乙肝注射疫苗可以預防,但迄今為止,全球尚未研制出丙肝疫苗,“隨著乙肝疫苗的普及使用,未來人群乙肝感染率也會逐年下降,按照這樣的趨勢,丙肝可能成為繼乙肝病毒之后,又一個導致肝硬化、肝癌的關鍵誘因。”
雖然丙肝癥狀隱蔽,無疫苗預防,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好過乙肝。因此,專家提醒市民重視丙肝,要早期發現丙肝、規范治療。“如果發現有乙肝或丙肝,要注重定期檢查,以便能夠早期發現肝功能異常,甚至早期腫瘤。”
預防丙肝,日常生活也要留意。“丙肝與乙肝、艾滋病等一樣,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工作和日常生活接觸,如握手、擁抱、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勞動工具、辦公用品、錢幣等,一般不會傳播丙肝病毒。”李暉說。
九大類人群需警惕丙肝病毒感染:
1有接受輸血或輸血制品史者,特別是1992年以前接受過輸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2反復血液透析者;
3吸毒者中共用非一次性注射器者;
4靜脈內注射毒品者;
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6丙肝感染者母親所生的孩子;
7不潔性行為者;
8與丙肝感染者共用剃刀、牙刷者;
9未經嚴格消毒而鑲牙、補牙、文身、文眉、穿耳洞者。
怎么預防丙肝的發生呢?
第一、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對醫療器械以及用具要進行消毒,帶血及體液污染物應該嚴格消毒處理。加強托幼保育單位及其他服務行業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餐具、食具消毒。理發、美容、洗浴等用具應按規定進行消毒處理。加強對血制品的管理,繼續強制推行對獻血員和器官捐獻者做丙肝病毒抗體篩查,必須是陰性者才能獻血或捐獻器官。所有血液和血液制品一定要保證沒有丙肝病毒的存在,不可將血液當補品隨意輸入,也不可輸入獻血者剛抽出的鮮血。
第二、夫妻如果計劃要小寶寶時,在懷孕前雙方做一次丙型肝炎病毒標準物檢查。如在母親懷孕期時查出陽性,也要盡可能地降低母嬰傳播的危險性。
第三、每個人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接觸病人后要用肥皂洗手,提高防范意識,不要隨便的紋身、紋眉、紋眼線、扎耳洞等。如果家庭成員或者朋友得了丙肝,不要太緊張了,只要不共用牙刷、牙杯、剃須刀等衛生用具,是不會被傳染的。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乙肝攜帶者看不懂檢查指標怎么辦
2024-10-24乙肝患者多種藥物治療后指標正常,何時
2024-10-24急性乙型肝炎能否通過藥物治好及用藥時
2024-10-24水飛薊賓膠囊的治療用途及效果如何
2024-10-2424 歲女性乙肝患者,肝功能異常,求
2024-10-24谷丙轉氨酶 140 復查,身高 17
2024-10-24轉氨酶過高怎樣能快速降下來
2024-10-24乙肝小三陽患者能否食用蜂蜜泡蒜
2024-10-24
熱門文章
治療肝硬化有什么藥物?治療肝硬化西藥好還是中成藥好?
2024-10-14病毒性肝硬化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2024-10-14膽囊炎肝硬化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2024-10-11膽結石肝硬化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2024-10-10肝不好,嘴知道?嘴巴如果有這4個“癥狀”,多是肝功能異常了
2024-10-08膽汁肝硬化的治療和注意事項
2024-10-08我國乙肝臨床治愈門診已超500家
2024-09-30肝硬化能治好嗎?做好這3點,掌握“逆轉”機會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