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肝膿腫的中醫辨證類型和主證分析
細菌性肝膿腫是指由化膿性細菌侵入肝臟形成的肝內化膿性感染病灶全身性細菌感染,特別是腹腔內感染時,細菌可侵入肝臟,如病人抵抗力弱,就可能發生肝膿腫。
本病在中醫上屬中醫“肝癰”、“肋痛”等范疇。多因外感濕熱,七情內郁,跌仆閃挫,飲食內傷所致,或肝郁而氣界血瘀,久而成癰。
(一)辯證類型
1、濕熱毒邪入侵
【主證】脅痛,口苦,咽干,發熱惡寒或寒熱往來,或兼頭痛,身重,舌淡,苔薄黃,脈弦數或浮數。
2、肝膽濕熱
【主證】脅痛口苦,胸悶,納呆,惡心嘔吐,發熱目赤或有目黃身黃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
3、熱毒熾盛
【主證】發熱肋痛,口苦,口渴,皮膚出現紫紅色瘀點、瘀斑,或有鼻衄齒衄,成有腹痛腹瀉,尿黃,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
4、濕毒內結,血敗肉腐
【主證】右脅疼痛劇烈,活動或呼吸則疼痛加劇,右脅可觸及包塊,按之則痛劇,發熱或高熱,口苦,目黃身黃,惡、溲黃赤、腹瀉或有秘結,苦紅、苔黃威,脈弦數。
5、肝陰損耗
【主證】脅痛隱隱,低熱,口苦咽干,口干不欲飲,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二)主證分析
1、脅痛
濕熱毒邪郁結于肝膽,影響到膽氣的開發、肝氣的疏泄,肝經脈絡瘀阻則脅痛,或肝陰不足,肝失所養而脅肩
2、發熱
濕熱毒邪入侵,熱毒盛于內外,“陽盛則熱”,故發熱,或余邪未盡,肝陰虧耗,而低熱不退。
3、黃疸
濕熱之邪交蒸于肝膽,使肝失疏泄,肝失條達,膽汁排泄不循常道而外溢,或血敗肉腐、膽傷,膽汁外溢,則出現黃疸。
4、出血諸證
濕熱熾盛,充斥于肝膽,熱毒入血,迫血妄行則可出現皮膚紫紅瘀點,瘀斑,或有鼻衄、齒衄等出血癥狀。
5、腹瀉
濕熱之邪困于脾胃,擾于大腸,則可出現腹瀉。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三陽”攜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024-10-21黃疸時能否打乙肝疫苗
2024-10-21便宜的藥對乙肝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1干擾素對 CMV 肝炎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1黃疸性肝炎的有效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21干擾素α治療慢性乙肝效果不佳應如何處
2024-10-21復方木雞顆粒能夠用于哪些病癥的治療?
2024-10-21乙肝小三陽的相關知識及應對措施
2024-10-21
熱門文章
治療肝硬化有什么藥物?治療肝硬化西藥好還是中成藥好?
2024-10-14病毒性肝硬化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2024-10-14膽囊炎肝硬化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2024-10-11膽結石肝硬化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2024-10-10肝不好,嘴知道?嘴巴如果有這4個“癥狀”,多是肝功能異常了
2024-10-08膽汁肝硬化的治療和注意事項
2024-10-08我國乙肝臨床治愈門診已超500家
2024-09-30肝硬化能治好嗎?做好這3點,掌握“逆轉”機會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