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眾對病毒品性肝炎還存在很多誤解,談“肝”色變、病人歧視等問題還比較突出。許多人仍然認為乙肝可能通過飲水、飲食等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拒絕和乙肝病毒攜帶者人共同進餐、 工作和生活。疾控專家指出,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
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通過母嬰、性和血液傳播。2006年,全國乙肝血清學調查顯示,我國1歲~59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為7.18%,乙肝感染流行率為34.28%,據此推算,我國現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9300萬人,近5億人感染過乙肝病毒。
疾控專家說,消除社會上存在的乙肝歧視非一日之功。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保護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合法權益,取消了入學、就業體檢中的乙肝檢查測項目,教育機構不得以學生攜帶乙肝表面抗原為由拒收或要求退學;除衛生部核準并予以公布的特殊職業外,用人單位不得以勞動者攜帶乙肝表面抗原為由拒絕聘用或辭退、解聘。除此之外,提高公眾科學防治能力也是任重道遠。
[詳細]
與乙肝患者吃飯會被傳染上乙肝嗎?為此我們咨詢了許多肝病專家,專家解釋說:和乙肝患者吃飯有可能會被傳染,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傳染性的大小以及口腔內是否存在傷口有很大關系,也遠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大幾率。
資料證明,乙肝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膽汁及乳汁等體液內是可以檢測到乙肝病毒存在的。但是從理論上來講,與乙肝病人吃飯是不傳染乙肝的,因為乙肝不會通過消化道傳播。之所以與乙肝病人吃飯有被傳染的可能,是因為很多人的口腔內外都存在著許多傷口,比如口唇出血、牙齦出血、口腔潰瘍、咽喉紅腫、扁桃體糜爛等等,當與乙肝病人吃飯時如果恰好出現了這些情況,乙肝病毒就有可能通過傷口感染人體。
[詳細]
社會上對于乙肝病毒的傳播過于夸張和警惕,雖然強調預防被乙肝病毒感染的意識是很好的,但這樣會造成社會對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肝患者的恐慌和歧視,我們需要客觀的去認識乙肝。
我國有1/10的人為乙肝病毒感染者,人們對乙肝感染者的歧視使得他們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有的人甚至覺得和乙肝感染者握手,擁抱也會感染乙肝病毒,這些都是乙肝知識匱乏的結果。乙肝并非絕癥,查出乙肝病毒攜帶者并不等于判了死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可以和乙肝病毒攜帶者正常交往的,不應以歧視的心理對待乙肝病毒攜帶者。當然,對于乙肝病毒攜帶者來說,應定期動態觀測自身健康,出現異常時應及時通過乙肝治療最新方法進行治療,只要治療及時,一般是可以實現臨床上的痊愈的。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