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要留意 日常鍛煉可矯正
足弓是人類腳的重要結構。有了足弓,使足富有彈性。即可吸收地面對腳的沖擊力量,又可鎖定中足關節,使腳變得堅硬,更好地推動人體活動。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稱為足弓塌陷。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于平足癥,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療。如果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癥狀時,就被稱為平足癥,才可能需要治療。其實,平足的人很常見,而平足癥并不常見。很多平足者特別是兒童平足沒有癥狀,也不需要治療,只有少部分兒童平足可能會逐漸引起整個身體體態的變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聯合等。在成人平足中,50歲以上的女性較多。成人平足初發時,足在非負重狀態下足弓存在,負重后足弓即消失。此時由于關節的活動性尚存在,稱為可復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現關節病變、活動受限,畸形不能復位,就稱為僵硬性平足。下面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病因
平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獲得的。兒童的足弓常常在4~6歲形成,大部分兒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兒童平足的延續,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繼發引起,導致足弓塌陷造成的。有癥狀的成年人繼發性扁平足稱為成人獲得性平足癥。引起繼發性足弓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如關節退變、創傷、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神經性病變、腫瘤、脛后肌腱功能不全等。
臨床表現
足弓塌陷可引起下述足的結構改變:①跟腱攣縮:內側縱弓塌陷后,跟腱作用于踝關節的力矩減小,跟腱的牽拉力不能有效地通過堅硬的足弓傳達到前足部,為了推動身體向前,抬起足跟,跟腱需要變得更短、更緊、更有力;②中足的松弛。致使中跗關節不能鎖定;③前足移位:內側縱弓塌陷后,跖骨跖屈,跟骨向后半脫位,跟骨前結節不再支撐距骨頭。為了適應這種位置,前足和中足均圍繞著距骨向背側和外側移位。前足外展,足的外側柱縮短;④脛后肌腱應力加大,易發生脛后肌腱勞損。嚴重者可有足內側韌帶的損傷;⑤距下關節旋前,跟骨外翻;⑥中足的不穩定使距下關節和距舟關節長時間處于異常位置,久而久之,這些關節發生退變,成為固定性畸形。這樣會使踝關節承受更大的應力,最后導致踝關節退變。上述病理改變體現在臨床上可表現為:
1、疼痛
通常位于足底內側(后足后內側疼痛),且于長期站立或行走后加劇,且常可以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現象。偶爾疼痛也可位于踝關節外側外踝附近。這是由于足弓塌陷造成后足外翻,繼而腓骨與跟骨相撞擊的結果。
2、腫脹
疼痛關節外腫脹,以足舟骨結節處為甚。
3、步態異常
患足疼痛及足弓塌陷可造成跑步甚至行走能力下降,步態異常,如外八字步態。
4、疼痛及異常的步態
可對身體的其他關節造成影響,如因患足的過度外翻及內旋,造成膝關節代償性外翻及髖關節代償性外旋等,繼而可能引發膝、髖、下背等部位的疼痛和關節炎。個別平足的患者可能以下背痛為惟一的癥狀。
5、嚴重的平足畸形
可見足踝部其他關節受累,如距下關節和跗橫關節的柔韌性降低甚至僵硬。
6、平足癥
可同時伴發有跖筋膜炎、跗骨竇綜合征等。
矯治:
1、對于有足麻、足痛的患者可使用矯形鞋墊來緩解癥狀 鞋墊(foot plate)是放入鞋內的矯形器,用塑料、金屬、皮革等材料制作,是對足部疾患進行機械性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鞋墊能為有扁平足的人士的腳部提供最有效及高度的承托, 把站立時身體的重量適當地分配到雙腳不同的位置上, 從而減低腳痛。鞋墊還用于預防輕度的足弓不全,成品使用較多。特定的患者需用石膏繃帶取型或用紙樣制作。
2、有足麻、足痛癥狀嚴重、年齡又超過18歲的患者,可以做足部矯形術。
預防:扁平足矯正后正常者,在生活中應注意預防扁平足:1、少穿硬底鞋,鞋底易厚軟;2、避免長途行走、奔跑,足部休息時應抬高雙足,并用熱水泡足;3、避免足部外傷,出現足疾應及早治療。
(責任編輯:付子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一歲小孩缺鈣,用伊可新效果好不好?
2024-10-24腰膝酸痛伴腰椎間盤突出,舒筋健腰丸有
2024-10-24購買北京岐黃制藥的強骨膠囊應注意什么
2024-10-24慢性腰背痛治療哪家醫院靠譜?
2024-10-24左踝撕脫性骨折拆石膏后用力踩地疼的原
2024-10-24舒筋活血片和腰疼寧膠囊一起吃,睡前半
2024-10-24手腕錯位多年未恢復且腫脹,影響大嗎?
2024-10-24維生素 C 和布洛芬能否同時服用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