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只需靜養就好了?關節炎的錯誤認識要謹慎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種,我國目前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億以上,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另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34%~0.36%,據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病情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
關節炎究竟有那幾個類型
1、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可反復發作并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征。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游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癥表現,急性炎癥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遺癥,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2、類風濕關節炎
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的診斷條件(≥4條可以確診):
(1)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6周)。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
(3)手關節(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受累(≥6周)。
(4)對稱性關節炎(≥6周)。
(5)有類風濕皮下結節。
(6)手部關節X線片改變(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疏松或明顯的脫鈣現象,關節間隙的狹窄)。
(7)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
3、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多見于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于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4、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是嘌呤代謝異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導致的代謝性疾病。腎功能異常時由于腎臟的尿酸清除率下降也會引起尿酸水平上升。血漿中的尿酸達到飽和,導致尿酸單鈉結晶沉積在遠端關節周圍相對缺乏血管的組織中。這種結晶的出現可導致單關節或者多關節的急性炎性滑膜炎。痛風在男性中較為多見,拇趾是最常見的受累區域,50%~70%初次發病發生于此。90%的痛風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會發生第一跖趾關節受累。其他可能受累的足部區域有足背部、足跟以及踝部。
5、強直性脊柱炎
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并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關節炎要避免這些誤區
誤區一:
早期關節酸痛,我吃點止痛藥,忍一忍就好。
多數的早期膝關節軟骨面損害的患者,在最初只是上下樓時膝關節疼痛,此時他們并不在意,往往采用補鈣、吃止痛藥的方式來解決。查振剛說,為什么上樓痛下樓痛?那表明關節軟骨已經磨損,由于失去軟骨的潤滑和保護,走路時膝關節會感覺酸痛。而補鈣應對的是骨質疏松,對治療軟骨磨損沒有幫助。止痛藥也只能解決一時的疼痛,但已經磨損掉的關節軟骨無法得到修復。
查振剛認為,在早期軟骨磨損時,建議給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來治療。這個治療有三大功能,第一個是潤滑關節,減少摩擦,從而減輕疼痛。第二,增加軟骨的修復功能,透明質酸本身就是軟骨分子結構里的重要組織。第三,當人體的透明質酸的量減少了,注射外源性的去誘導內源性的生成。
誤區二:
關節痛,我長期臥床休息就好了。
在病情進一步加重后,患者就錯誤地認為是自己的關節老化了,無法醫治了,從而選擇不運動、不下地,長期臥床休養。查振剛說,軟骨的損傷后不能爬山,但是軟骨的有效鍛煉卻不能停。病人要在不負重的情況下鍛煉肌肉,從而來保證關節的穩定性,因為肌肉韌帶萎縮之后也會引起關節不穩。
另外,關節痛導致長期臥床這是非常可悲的。老年人不運動會有很多的副作用產生,比如嚴重的骨質疏松會誘發脊柱的壓縮性骨折。因此,對于老年人而言,即便關節損傷也應該繼續保持運動,特別是不負重的運動,像躺在床上做屈伸膝關節的運動,或者坐姿屈伸膝關節均對鍛煉是有幫助的。
誤區三:
聽說關節手術很痛,人年紀大了,還是不要去做手術。
有的患者由于害怕手術疼痛或者擔憂術后無法很好康復而拒絕手術治療,寧愿在關節疼痛發作時選擇一味的“忍”,殊不知關節每疼一次,病情就會加重一分,炎癥反應的時間越長,有害物質對關節軟骨的破壞就越大。
查振剛認為,當關節已經達到晚期病變,比如關節腔狹窄嚴重甚至消失,嚴重的關節內翻或者外翻,腿伸不直也彎不了,就要趕緊手術了。目前,人工關節表面置換術早已實現無痛手術和無痛康復。即便老人家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在手術中內分泌、心血管、麻醉多學科協作配合還是可以手術的。
目前,人工關節表面置換早已打破“傷筋動骨100天”的說法。查振剛說,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后,只要麻醉一消失,患者就應當主動練習踝關節屈伸了。在第二天,患者就可以坐起練習90°的膝關節自然垂下和屈伸。如果患者體力足夠,加上醫生判斷患者體征良好的話,在手術后一兩天,患者就可以下床站立了。經過一定的站立練習之后,患者很快就能在步行器的幫助下行走了。
(責任編輯:詹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腳輕微骨折打石膏十多天腳面有小紅痘咋
2024-10-24腳腕多次扭傷怎樣能快速恢復?
2024-10-24想補鈣補腎,骨化莼和十六味地黃丸可行
2024-10-24左手腕莫名疼痛且腫,活動加重,怎么辦
2024-10-24類風濕關節炎長期不疼是否意味著康復?
2024-10-24一年多前腳踝扭傷現仍疼痛,如何處理?
2024-10-24常見的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有哪些
2024-10-24足跟痛服藥兩盒效果不佳,如何有效治療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