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能治嗎
摘要: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比較常見的小兒肢體畸形,發病率約1‰~1.5‰,女嬰發病率高,一般在出生后4到6周可通過篩查確診。
一男孩今年3歲,走路一瘸一拐,檢查發現雙腿長度以及大腿和臀部的皮紋不一樣,短的那條腿上皮紋多且顏色深,最終診斷為先天性左側髖關節脫位。父母很擔心,孩子會不會終身殘疾?這個病能治好嗎?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舊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比較常見的小兒肢體畸形,發病率約1‰~1.5‰,女嬰發病率高,一般在出生后4到6周可通過篩查確診。韌帶松弛、宮內異常(胎位不正、羊水少、初產婦)、襁褓裹縛患兒雙腿、家族史等是該病高危因素。
該病早期治療簡單無創,預后好,延遲診治或不治療則會致畸、致殘。由于該病隱匿性強,不易早期發現,因此歐美國家普遍采取新生兒篩查的策略,延遲就診的大齡兒童比較罕見。但我國仍有大量延遲就診的病例,導致很多患兒在確診時就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站立前期的患兒臨床表現不明顯,往往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建議出生后4~6周前往專業篩查機構進行彩超篩查。發現下列體征時應高度警惕:長短腿;髖外展角度不相同,外展受限;站立時一側足尖著地;行走年齡時走路搖擺,似鴨步。雙側臀紋不對稱并非可靠的指征。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具體治療方法有嚴格的年齡依賴性。半歲以內的患兒,在門診采用Pavlik吊帶治療多可治愈;半歲到一歲的患兒,需要在麻醉下復位、石膏制動,部分患兒需要行開放復位;一歲半以上的患兒,由于孩子的發育潛能下降,即使復位,髖臼自我改善的程度也有限,需進行截骨術,治療目標是復位髖關節、促進髖關節的正常發育、預防股骨頭壞死,避免給孩子留下終身殘疾。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腳輕微骨折打石膏十多天腳面有小紅痘咋
2024-10-24腳腕多次扭傷怎樣能快速恢復?
2024-10-24想補鈣補腎,骨化莼和十六味地黃丸可行
2024-10-24左手腕莫名疼痛且腫,活動加重,怎么辦
2024-10-24類風濕關節炎長期不疼是否意味著康復?
2024-10-24一年多前腳踝扭傷現仍疼痛,如何處理?
2024-10-24常見的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有哪些
2024-10-24足跟痛服藥兩盒效果不佳,如何有效治療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