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救救我寶寶,快看看我寶寶怎么了?”焦慮的小明父母帶著孩子到廣東省婦保健院兒科就診。6個月小明(化名)今天和以前大不一樣,一陣陣哭得撕心裂肺,哭得時候哄也哄不住,安靜一會后又哭,喝的奶和其他食物都吐出來了。
詳細檢查后發現:小明右上腹可觸及臘腸樣包塊,四肢冰涼,已有脫水癥狀。病情緊急,趕緊給小明做B超,醫生明確診斷:急性腸套疊。積極給予補液、糾正脫水后,安排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治療成功,一系列組合拳下來,小明恢復了以前活潑可愛的狀態,小明的爸爸媽媽一顆揪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
那么,為何正常的嬰兒會突然發生急性腸套疊呢?下面我們就走進這個疾病的世界開啟科普之旅吧。敲黑板,看重點:
什么是腸套疊?
腸套疊是指某段腸管及其相應的腸系膜套入臨近腸腔內引起的腸梗阻。發病年齡以2歲以下嬰幼兒最多見,尤其是4~10個月的嬰兒。
我家孩子出現哪些表現,可能是腸套疊?
出現陣發性腹痛、嘔吐、腹部有包塊,有的嬰兒甚至出現果醬樣血便。出現這些癥狀,請及時就醫、馬上就醫、趕緊就醫!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為什么小兒容易發生急性腸套疊?
1、飲食改變:通常嬰兒4-6月,開始添加輔食,但由于嬰兒腸道尚未發育完善,有的嬰兒不能立即適應。
2、生理因素:嬰兒期腸道發育尚不完善,回盲部游動性大,腸系膜相對較長,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牽拉腸管形成腸套疊。
3、病毒感染:如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等。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由于飲食種類變化、炎癥、腹瀉、感染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紊亂而引起腸道疊。
5、遺傳因素:近年來報道腸套疊有家族發病史。
以上綜合因素導致嬰幼兒容易發生急性腸套疊。
嬰幼兒容易得此病嗎? 此病容易治療嗎?怎么治療?
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一種特有疾病。只要發現后及時就醫,可以得到很好治療效果。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首選非手術治療,如空氣灌腸復位或者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如果延誤救治,出現嚴重并發癥,超過48小時則需手術治療。
治病不如防病,那我們家長怎么預防小兒腸套疊呢?
1. 合理添加輔食
(1)選擇合適的時機添加輔食:一般在寶寶4~6月、健康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添加輔食。
(2)輔食由稀到稠循序漸進添加。
(3)輔食從少到多添加。
(4)輔食由細到粗順序逐次添加。
(5)輔食由單樣到多樣:待寶寶習慣一種食物后,再添加另一種食物,不要同時添加幾種食物。
2.注意衛生:哺乳前后需清洗奶頭。嬰兒的奶瓶、餐具需及時清洗并消毒,防止細菌生長。寶寶玩具需定期清洗消毒,寶寶需勤洗手,預防病毒感染。
3.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飯后劇烈運動。
愿孩子們健康無恙 平安幸福!
本文作者: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越秀院區兒科 廖淑芝主管護師
本文審核: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越秀院區兒科 彭淑梅主任醫師、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越秀院區兒科 高世琴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