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間質瘤是胃腸道常見的腫瘤類型之一,也是發病率比較高的腫瘤類型,根據2019年的臨床數據統計,胃間質瘤在我國的發病率在1/10000~3/10000之間,并且有每年逐漸提升的趨勢,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針對胃間質瘤手術方式型以及外胃間質瘤的定義等相關問題,我們特邀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主任醫師李躍為我們一一解讀。
胃間質瘤手術方式有哪些?
胃間質瘤的手術方式有很多,常見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幾種,如內鏡下套切術、ESD術、內鏡下粘膜保留切除術、EFTR全層切除術、以及隧道切除等技術,具體情況應根據腫瘤的大小、部位以及病情的情況來決定手術方式。
胃間質瘤是什么?
胃間質瘤與上皮腫瘤不同,主要起源于Cajal的間質細胞。因此與傳統癌癥也不太相同,其主要成分是由梭形細胞構成的,若進一步做免疫組化,CD34、CD117如果顯示陽性,即可確定有間質瘤的存在。
胃間質瘤常發生在哪些部位?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以及各種調查數據顯示,胃間質瘤主要好發于胃部。其中,大約有70%~80%的消化道間質瘤都發生在胃部,而有一個典型且明顯的特點是,發生在胃部的間質瘤,有很大一部分又發生在胃底部。
胃間質瘤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雖然比較高,但是癥狀表現并不明顯。很多患者在發病的早期并沒有癥狀表現,體檢時發現存在胃間質瘤,胃間質瘤在臨床上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手術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臨床上的微創手術治療胃間質瘤是比較新的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但是對于胃間質瘤面積比較大的患者,不建議進行微創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