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醫腫瘤科醫生,常聽到這樣的言論:中醫治腫瘤,蒙人!甚至許多西醫同僚也對中醫藥治療腫瘤有所懷疑。原因常是許多腫瘤病人完全依賴中醫,甚至聽信所謂的“江湖名醫”,隨意性太強,最終導致人財兩失。
也常有這樣的病人,到了腫瘤終末期,找到中醫科,說,什么治療都做了,沒辦法,醫生,就開些中藥,延延吧。
這兩種情況,每每使我唏噓不已。
在腫瘤治療中,中醫的角色若扮演得好,可使治療事半功倍;扮演得不好,則于事無補。病人若盲目相信游醫,還可能延誤病情。這一點,在癌中之王——肝癌的治療中,尤為明顯。
中醫藥在肝癌治療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我們也應該清楚認識到,作為一種輔助療法,中醫藥對消除局部病灶、消滅癌細胞作用并不強。因此,中醫要掌握好自己的“上場”時機,配合手術、介入等肝癌治療中的主要“角色”,演好自己的戲份。
角色一:肝臟保衛者
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工作繁忙,負責營養物質的合成、分解、儲存,以及毒物、廢物的降解和排泄等。肝癌病人肝功能受到破壞,而放化療等治療手段也會損傷肝臟。中醫藥在辨證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護肝臟。目前臨床常用的降酶藥物,如甘利欣、五脂片等,便是中藥的提取物。
角色二:清道夫
化療藥物常造成骨髓抑制、免疫功能抑制、肝腎毒害等,導致病人生活質量極差。中醫中藥扶正固本、增強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同時,清熱解毒類中藥就像清道夫,輔助清毒、減毒。
角色三:手術護航者
手術是治療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對有手術機會的肝癌病人,術前可根據他的癥狀、體征進行辨證調養。補氣生津類中藥,可提高病人的手術耐受性。
而術后,中醫藥除了促進創傷的愈合,更在于預防術后復發。考慮到癌癥病人術后“癌毒”已去大半,但元氣損傷,臟腑氣血功能虛弱,此時配合中醫藥治療,從培脾固本著手,結合抗癌解毒、活血化淤的中草藥,扶正祛邪,雙管齊下,能改善手術創傷,減少并發癥,促進肝功能恢復。
角色四:放化療的“賢內助”
放化療是肝癌治療中的重要環節。然而,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常使得病人痛苦萬分,甚至因此終止治療,造成整個治療的半途而廢。
這個時候,健脾益胃類中藥能改善放療、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不適;而補氣血及養陰類中藥,則能改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下降的現象,保護骨髓的造血功能。
中晚期肝癌病人行肝動脈灌注栓塞化療后,常出現發熱、惡心、嘔吐、頭身困重、上腹脹悶、食欲下降等不良反應。輔以清熱化濕、健脾理氣、和胃止嘔的中藥治療,可明顯降低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晚期肝癌的一張中藥處方
對于失去手術和介入治療機會的晚期肝癌,中醫藥治療重點不著眼于瘤體,而重于癥狀的改善。
此時的中醫治療方案,可以用這么一個處方說明:抗癌處方=辨證用藥(40%)+抗癌用藥(40%)+對癥用藥(20%)。
就是說,一張中藥處方中,如果有十味中藥,那么至少有兩味是用來改善病人的癥狀的。
如病人肝功能差且腹水產生,常有食欲不振,可加用炒谷麥芽、神曲、山楂等開胃健脾;如伴惡心嘔吐,則加用蘇梗、法夏等和胃止嘔;如伴腹脹,則加大腹皮、木香、厚樸、枳殼等行氣消脹;如有黃疸,常加綿茵陳、田基黃、茯苓等利濕退黃;如伴疼痛,則加郁金、延胡索等活血止痛。
中醫藥治療肝癌,雖沒有江湖游醫所稱的神乎其神,但也絕非徒勞之功。在接受規范治療的同時,選擇正規醫院的中醫專科醫生,讓中醫藥該上場時就上場,才能為治療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