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原因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病程大多較短,可發生大流行或局部流行。此病毒因形似車輪而得其名,具有感染性,尤以10-1月為高峰感染期,被感染者會腹瀉和嘔吐,因此又有名為“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小兒,尤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為主,因而在秋冬季要注意嬰兒的飲食及衛生健康。
一、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從澳大利亞腹瀉兒童腸活檢上皮細胞內發現,其屬于呼腸病毒科,為雙鏈RNA病毒,直徑約為70nm,呈球形。電子顯微鏡下輪狀病毒有獨特的形態,如車輪狀,故名。
根據衣殼蛋白組特異性抗原Vp6不同,可分為七個血清型(A~G)。首先發現的是A組,B組輪狀病毒在中國發現,C組首先于1988年在日本發現。兒童感染多為A型所致,而B和C型則主要感染成年人。其他為動物感染的病原體。非A組輪狀病毒亦稱為不典型輪狀病毒或副輪狀病毒,感染可見于人、豬、牛、羊、雞等。
輪狀病毒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室溫中可存活7個月,在糞便中可存活數日或數星期。耐酸、耐堿。55℃,加熱30min或甲醛可使其滅活。
二、發病機制
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后能否致病取決于感染病毒的數量、機體免疫狀態及機體的生理特征。入侵病毒量多及免疫功能低下時,有助于病毒侵入。
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后通過兩個途徑引起腹瀉:一是輪狀病毒直接對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損害,引發病理改變;二是輪狀病毒在復制過程中的代謝產物作用于小腸內皮細胞,破壞了腸內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瀉。
病毒侵入小腸上皮細胞絨毛變短及脫落,導致小腸功能喪失粘膜,雙糖酶活性降低腸,腔內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礙,被細菌分解而產生有機酸致,使腸內滲透壓增加大量水及電解質進入腸腔腸,吸收減少。
因為輪狀病毒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而患者糞便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易污染環境,有時可造成局部流行。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痔速寧片應在飯前還是飯后服用?
2024-10-24大便和小便帶血伴疼痛如何治療?
2024-10-24外痔能否使用卡波姆凝膠痔瘡專用藥?有
2024-10-24得了三年痔瘡,有何神奇藥物能治療?
2024-10-24痔瘡有哪些可行的治療方法
2024-10-24使用栓劑治療痔瘡效果及副作用如何
2024-10-24麝香痔瘡膏含激素嗎,能否用于面部?
2024-10-24女性使用含麝香的痔瘡膏有無不良影響
2024-10-24
熱門文章
懷孕脫肛能生小孩嗎?這是需要注意的
2024-10-11痤瘡長什么樣
2024-10-10長痤瘡怎么樣治療
2024-10-09臉上總長痤瘡怎么辦?一文教你科學應對
2024-10-09痤瘡的治療費用大概是多少錢
2024-10-09膿包型痤瘡怎么治療?專業攻略大揭秘!
2024-10-08告別反復長痘,揭秘長效預防臉部痤瘡的秘訣
2024-09-29結節性痤瘡怎么治療?專業攻略大揭秘!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