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類人最易患大腸癌
責任編輯:趙樂樂 搜狐 2009-4-8
相關:腸癌
大腸癌已經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了!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日報道,在1997年—2006年間,英國3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年發病率累計增加了120%。肥胖、缺乏運動以及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是主要誘因。
我國大腸癌“老齡化”
“在我國,近年來也有不少年輕人中了大腸癌的招。”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委、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認為:“但我國大腸癌發病年齡特點目前不是年輕化,而是‘老齡化’。”
蔡三軍解釋,上世紀80年代,我國大腸癌發病的平均年齡是45歲,30歲以下的大腸癌占了10%—15%,“年輕化”趨勢明顯;但近年來卻發生了變化,老年病人越來越多。但蔡三軍也強調,由于我國大腸癌整體發病率正在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因此年輕人發病的總數并沒有減少。
飲食結構變化是主因
“大腸癌在男女癌癥圖譜中都已占到了‘探花’的位置,這主要是飲食結構改變造成的。”蔡三軍認為。
排便需要腸壁保持一定張力,但現在餐桌上擺的都是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人體消化這些食物后,殘渣很少,這樣大便次數就會減少。蛋白質、脂肪的分解產物中所含的致癌物要比纖維素高得多,作用于腸黏膜時間又長,因此更易誘發癌變。
篩查大腸癌有講究
其實,大腸癌也有格外“青睞”的人群。蔡三軍認為,以下六類人要特別注意: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消化道癥狀,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有大腸癌病史者;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血吸蟲病患者;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有盆腔放療史者。
“當然,早診早治依然是疾病防治的不二法則。”
大腸癌的篩查也要考慮其發病特點。蔡三軍建議,首先,大腸癌是個老齡疾病,而從大腸腺瘤發展到大腸癌通常需要5—10年時間,建議50歲以上的人,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5年查次腸鏡。其次,了解大腸癌早期癥狀非常重要,如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大便帶血、黏液便等情況,要及時去醫院篩查。最后,家里若有患腸癌的親屬,最好40歲就開始篩查。
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進展,目前Ⅰ期腸癌5年生存率已達90%—95%。“當然,治病不如防病。”蔡三軍教授強調,多吃果蔬、魚類和全麥類食物,可減少大腸癌患病風險。此外,經常運動、戒煙也有益于避免腸癌。
近期熱點關注
健康互動聚焦
窺八卦知健康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網友關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