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患者如何增加保肛率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朱 驥 章真(教授) 責任編輯:趙樂樂 解放網-新聞晨報 2009-10-22
不少直腸癌患者發現疾病往往源于便血。有一位男性患者被確診時直腸癌已屬中晚期。醫生在確診后告訴他,手術之前需要先接受放化療治療,然后再進行手術。患者感到不太理解,為什么要先放化療再手術,而不是馬上就手術呢?怎樣采用更合理的治療模式以確保患者的生活質量呢?
直腸癌是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
我們知道,手術是可切除直腸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由于直腸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并且因為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患者往往諱疾忌醫,或誤認為痔瘡而不去醫院就診。當出現明顯的粘液血便、肛門墜脹感再至醫院就診時,往往病情已經變為中晚期。也就是說此時腫瘤往往已侵犯到直腸周圍的纖維脂肪組織或附近的器官如膀胱、陰道等,或者淋巴結出現轉移。
增加保肛率成為治療新方向
如何增加手術切除率和保肛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然成為直腸癌治療的新課題和新方向。通常,根治性手術可能會出現腫瘤局部復發,文獻數據顯示復發率達10%-50%。而對于這部分患者,大量臨床研究發現在手術前若能進行放化療可減少約50%以上的局部復發。由此可見,放化療與手術結合的綜合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局部復發可能。
綜合治療模式改善生活質量
以往采用的治療方法通常是先手術切除腫瘤,然后進行放化療。然而,在德國進行的一項大型隨機臨床研究顯示,對中晚期的直腸癌,采用先放化療然后手術的綜合治療模式,較先手術然后放化療的模式,可以擁有更好的腫瘤局部控制率,治療的毒性反應較低,而且可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目前在歐美國家,先放化療然后手術的綜合治療模式已成為直腸癌治療的標準模式。通過手術前放化療可使腫瘤縮小,使腫瘤的病期降低,從而增加手術切除率和保肛率,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新型實踐需要打破傳統經驗
一般來說術前放療的療程需5周左右時間,放療同期需聯合化療。待放化療結束后間隔6-8周再進行手術切除。其目的是為了使腫瘤有足夠的時間退縮,可以更好地提高腫瘤的切除率和肛門保留率。在歐美發達國家,術前的常規放化療技術使用已頗為普遍。在國內則由于傳統經驗的限制尚未被普及。相信隨著醫學知識的更新,術前放化療可在直腸癌的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使病患得到最佳的治療。
健康互動聚焦
窺八卦知健康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