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在以前食不果腹的年代,肥胖是生活富足的象征,而如今肥胖是萬癥之源,是增加患病率的危險信號。現在的內分泌科門診,除了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和糖尿病,我們還可以聽到一個新鮮的疾病名稱——“肥胖癥”,而且經常會有挺著啤酒肚的男士或豐滿腹部的女士到此就診。那么,肥胖和肥胖癥是否等同?肥胖癥是內分泌疾病的一種嗎?肥胖和內分泌,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肥胖不等于肥胖癥
肥胖與肥胖癥并不完全等同,肥胖到一定程度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和一系列癥狀,即稱為肥胖癥,是疾病的一種。如果只是輕度肥胖,則可看為疾病早期,是亞健康的一種。
那么,肥胖到哪種程度才算是“病”呢?以前大家都認為肥胖只是一種生理現象、亞健康。但隨著醫學進展,醫學家發現肥胖和內分泌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世界衛生組織已把肥胖認定為一種病。
國際上流行用體重指數(BMI)來為肥胖分度,即體重除以身高平方的比值。正常值為18-24,24-28為超重,大于28為肥胖,大于30是中度肥胖,大于35是重度肥胖。比如說,一個人身高1.70m,體重85KG,則其BMI=85/1.7/1.7=29.41,屬于輕度肥胖。
一個人的體重指數若超過28可認為患上肥胖癥,還會引起一系列內分泌問題。徐谷根舉例說,脂肪肝、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失調、月經紊亂、不孕不育、痛風、骨質疏松、關節障礙、腫瘤等等都與肥胖癥關系密切,所以,肥胖癥是一種內分泌疾病。
肥胖與內分泌互為因果
肥胖和內分泌疾病,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徐谷根認為,內分泌和肥胖是互為因果關系的。肥胖中的一種類型是單純性肥胖,是因飲食和運動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能量攝入過多堆積體內,最后引發肥胖癥,從而導致內分泌的紊亂,這種肥胖是因,內分泌疾病是果;而內分泌疾病也可引起肥胖,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卵巢綜合征、皮質功能減退、庫欣綜合征等疾病均可以導致患者肥胖。
據了解,肥胖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單純性肥胖,因過量飲食、缺乏運動所致;第二類,內分泌性肥胖,是因為內分泌科疾病導致的;第三類,家族性特發性肥胖,常常找不到原因,檢查內分泌并無異常,吃得也不多,一般有遺傳基因和遺傳背景。另外,肥胖也可由腸道腺病毒感染、精神壓力大等引起。
所以,肥胖和內分泌互為因果。肥胖導致內分泌紊亂,內分泌紊亂又加重肥胖。
肥胖應從小干預
青少年肥胖演變為成年肥胖幾率有多大?何時該干預?又該如何干預呢?徐谷根指出,人的脂肪細胞在3歲以內數量不斷增加,3歲之后數量基本不變,但體積會繼續增大,所以小時候肥胖,脂肪細胞會較標準體重者多,也意味著成人以后肥胖的幾率會較高。
所以,青少年肥胖要從小干預,在喂食過程中不要喂得過飽,家長們都喜歡把小孩子喂成胖小伙,其實他們不知道,小時候胖,長大之后胖的概率會增高。目前,很多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胖小孩,雖只有10多歲,就查出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和加以干預。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體重超過正常體重的兩個標準差就要有所警惕,開始控制飲食、運動,主要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并檢查是否有內分泌紊亂。肥胖會引發學習能力下降和自尊心受挫,所以,必須從小學就開始干預。
(責任編輯:鄭玉沁 )
肥胖與肥胖癥只有一字之差,那么,肥胖與肥胖癥有區別嗎?對此,家庭醫生在線編輯特邀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楊景哥來為大家解疑答惑……詳細>>
有些人不管怎么減肥,依舊瘦不下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導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遺傳因素,飲食不當,代謝因素,內分泌因素等等。其中內分泌導……詳細>>
兒童肥胖癥大多是因為兒童營養過剩造成體內脂肪蓄積引起的。兒童肥胖癥是通過兒童體重和身高進行相應比例計算來進行診斷的,不依賴肉眼觀察和單純……詳細>>
肥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問題,既傷身體,又會影響到自己的活動,很多人都會因為不良飲食習慣而導致肥胖,而這種肥胖對于身體的負擔是巨大的,不僅……詳細>>
你知道嗎?每日進食熱卡超過消耗所需的能量時,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儲藏于全身脂庫中,脂肪為人體熱能的主要貯藏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