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是女性永恒的話題,很多女性覺得自己屬于“易胖體質”難減肥,只要吃一點東西都很容易肥,對此,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劉仕群教授表示,很多女性覺得減肥難,往往是因為沒有了解易胖原因,沒掌握正確的減肥方法,陷入了減肥誤區,導致減肥失敗,那么易胖原因是什么?易胖體質該如何避開減肥誤區,采取正確的減肥方法呢?閱讀全文
劉仕群,男,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廣東省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委員,南方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肥胖亞專科負責人。1988年畢業于第一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先后獲醫學學士、醫學碩士學位,任現職15年。
從事內分泌代謝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0余年,在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痛風、骨質疏松癥常見疾病的診治有獨到見解。 閱讀全文
為什么吃同樣的食物,采取同樣的減肥方法,減肥效果不一樣?難道誤入減肥誤區了嗎?易胖原因有哪些?對此,劉仕群教授表示“易胖原因與遺傳因素有較大關系。由于人每天攝入食物后,都會通過體內的代謝功能把食物代謝后排出體外。但不同的人,遺傳基因各不相同,代謝功能也有所不同。”
代謝功能較好的人能較快把食物代謝掉,使人體每天的攝入量小于消耗量。反之,代謝功能較差的個體無法將食物完全代謝,剩余的部分將會留在體內,久而久之,就會堆積成脂肪,形成肥胖。 閱讀全文
劉仕群教授表示,由于晚間大部分時間人們處于睡眠狀態,嚴重缺乏運動,消耗大大降低,若夜間攝入過量主食,會加速脂肪合成,更容易形成肥胖。因此,易胖體質者的主食應盡量分配在早餐以及午餐時間攝入,而早餐與午餐的主食攝入比例可按個人習慣,無需硬性規定。除了每頓的主食比例有規定外,肉類、蔬菜、米飯三者的比例也應有所講究。 閱讀全文
對于身形肥胖的人而言,他們動幾下就容易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感覺很辛苦,因此,大部分肥胖人群對運動都抱有抗拒心理。結果,越胖的人越不想動,越不動就越胖,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劉仕群教授強效,運動方式個體化——根據不同類型的肥胖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非常重要。 閱讀全文
很多失敗的減肥案例正是由于食譜缺乏新意,過于枯燥無法堅持。易胖體質者想減肥成功,食譜就應講究多樣性,可選用不同的食材——雞肉、牛肉、瓜果等,保持他們的減肥熱情。劉仕群教授強調,“由于部分易胖體質者食欲特別好,總喜歡吃各種食物,也就是常說的“吃貨”,對于這一類減肥者,應嚴格控制食物的量——貪好不貪多。”劉仕群教授表示,對于這一類減肥者的食譜可選用多款菜式,但每款菜式應精致化,控制在固定卡路里內,既能滿足對吃的要求,同時達到減肥的效果。 閱讀全文
相信易胖體質者認為:不吃東西,再配合高強度的運動,減肥效果絕對立竿見影。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健康問題。劉仕群教授表示,高強度的運動需要有專業人士在場指導。否則,稍有不慎,有可能造成肌肉、關節等受傷,最終得不償失。“其次,人體若長期不進食,可能會誘發酮尿癥、酸中毒等疾病。”閱讀全文
“只吃蔬果沙拉并不會使人產生饑餓感,相反,若攝入主食更容易產生饑餓感。”劉仕群教授表示,人之所以會產生饑餓感是由于人體內大量分泌胰島素,使人出現低血糖,產生餓感。而胰島素由大量的淀粉和多糖分解成單糖后,刺激產生的。而米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正是多糖和淀粉。因此,攝入主食更容易使人產生饑餓感。 閱讀全文
正常人的主食量應控制在50-55%左右,易胖體質者應控制在40%。此外,晚餐盡量不吃主食。”劉仕群教授表示,由于晚間大部分時間人們處于睡眠狀態,嚴重缺乏運動,消耗大大降低,若夜間攝入過量主食,會加速脂肪合成,更容易形成肥胖。因此,易胖體質人群的主食應盡量分配在早餐以及午餐時間攝入,而早餐與午餐的主食攝入比例可按個人習慣,無需硬性規定。除了每頓的主食比例有規定外,易胖者的肉類、蔬菜、米飯三者的比例也應有所講究。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