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癥狀
本病一般起病較急,發病前可先有輕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史。
1.發燒 體溫大都比較高,往往在39℃左右,亦可高達40℃左右。部分病兒中毒癥狀嚴重,或人體反應性低下者,體溫可不升或低于正常。
2.咳嗽 發病早期就能見到咳嗽,輕重不等,咽喉部有痰聲。弱小嬰兒有時咳嗽不明顯,常先見嗆奶,有時很顯著,每次喂奶時可由鼻孔溢出。
3。喘憋氣急
此由呼吸不暢造成,病兒呼吸淺表,次數增快,每分鐘可達40—80次,呼吸時呻吟。重者鼻翼扇動,并伴有口周及指甲青紫。有些病兒頭往后仰,以便較順
利呼吸。
4.消化道癥狀 本病常伴嘔吐、腹脹、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嘔吐常發生在強烈咳嗽之后,如病變部位在肺下葉,那么腹痛較明顯。
5.煩躁 輕者可見
煩躁不安、哭鬧或精神萎靡、嗜睡,嚴重的可昏迷驚厥、抽搐。
常用中成藥
按照本病的發病過程可從4個方面辨證施治。
1.邪在肺衛 病變初起,癥情較輕,中醫分風寒、風溫兩類。
①風寒閉肺:發熱惡寒無汗,咳嗽氣急,無明顯呼吸困難,不渴,苔白脈浮。
治宜:辛溫開肺,定喘化痰。
可服:兒童清肺口服液、
兒童清肺丸、小兒保元丹。
②風溫襲肺:發熱較重,無汗或微汗,咳嗽有痰口渴,面紅煩躁不安,甚則氣喘,苔白或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宜:辛涼清解,宣肺滌痰。
可用:銀翹解毒丸,
小兒化痰丸、貝羚散、琥珀保嬰丹、小兒金丹片。
2.痰熱內因 病發的高峰階段,發熱較高,呼吸困難,咳嗽而喘,氣急鼻煽,口唇發紺,口渴面赤,喉中痰鳴,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治宜: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可服:
小兒牛黃散、八寶鎮驚丸、乾元丹、小兒解熱栓、妙靈丹、至圣保元丹、紫雪散。
3.邪盛正衰 肺炎的危急證候。如治不及時多數并發心功能不全或中
毒性腦病,分兩類施治。
①邪毒內陷:癥見煩躁,神志不清或昏迷,譫語,甚則吐血、衄血,斑疹隱隱,或出現驚風抽搐,兩目上視,頸項強直,甚則
角弓反張。
治宜:清熱鎮驚,滌痰開竅。
可服:牛黃鎮驚丸、兒科
七厘散、回生救急散、
小兒抽風散、定抽化風丹、小兒奇應九、猴棗散。
②正氣虛脫:癥見突然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加重,喘促煩躁不安,出冷汗,四肢煩冷,脈細而弱。
治宜:扶陽救逆。
可服:生脈飲,并立即送醫院救治不可耽擱。
4.正虛邪留 肺炎后期或見于虛弱的病兒,可分兩型。
①肺氣不足,余邪未解:癥見面色蒼黃,容易出汗,常有不規則發燒,精神不好,食欲差,痰多而咳嗽。
治宜:調理脾肺,止嗽化痰。
可服:小兒久嗽九、小兒至寶錠、小兒百壽丹、鷺鷥咳九。
②肺陰耗傷、余熱不盡:癥見面唇紅赤,干咳無痰,潮熱盜汗,舌苔光剝。
治宜:養陰清熱止咳。
可服:川貝批把露、養明清肺糖漿、蛇膽川貝液、
化毒丹。
常用西藥
1。抗菌素
①青霉素:為首選抗菌藥,一般肺炎球菌對青霉素敏感,每天20—40萬單位,分2次
肌注。亦可用安必林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2次。
②紅霉素:每公斤體重每天用25—50毫克,分4次口服,應在飯后服。或用每公斤體重每天50—30毫克加入lo%葡萄糖液內靜脈點滴。
③先鋒霉素:先鋒Ⅳ(頭抱氨芐片),每公斤體重每天用25—50毫克,分3—4次服。先鋒VI(頭孢拉定膠囊),每天每公斤體重25—50毫克,每6小時或12小時等量分次服用,飯后服。
抗菌素的應用,必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即使病情開始好轉,仍需服完1個療程,即至少服5—7天。
2.異丙嗪 鎮靜止咳每次每公斤體重0.5—1毫克,必要時4—6小時1次。
3.退熱藥
①阿魯片:必要時服,2歲前每次半片。
②阿苯片:必要時服,2歲前每次半片。
患病嬰幼兒西藥的服用,一定要得到醫生的指導,不可隨便服用。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