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梅毒要四做到 帶避孕套竟然也防不住
現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多,所以有很多疾病都可以在人和人之間進行傳播,比如梅毒這樣的性傳播疾病就是其中的一種。人們對于如何進行梅毒的預防是比較關注的,其實預防梅毒就要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
有很多人認為梅毒是發生在生殖器官處,但是其實梅毒的生長部位不一。梅毒的皮疹除了長在陰莖冠狀溝、陰莖包皮、龜頭和陰囊上外,有的也會長在指頭、嘴唇和眼瞼內。一期梅毒的創傷面里含有很多梅毒螺旋體,如果病人的皮疹長在手上,與人握手的話,就有可能傳染給他人。因為梅毒螺旋體可從破損的皮膚黏膜進入人體,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手上有小損傷,這樣與梅毒病人握手就很容易“中招”。就算皮疹沒長在手上,梅毒病人小便出來沒洗手便與人握手的話也會造成“麻煩”。
要做好梅毒的預防,就要做好一些基本事項,需要全社會的努力。(1)追蹤病人的性伴侶,包括病人自報及醫務人員訪問的,查找病人所有性接觸者,進行預防檢查,追蹤觀察并進行必要的治療,未治愈前配偶絕對禁止有性生活;(2)對可疑病人均應進行預防檢查,做梅毒血清試驗,以便早期發現新病人并及時治療;(3)發現梅毒病人必須強迫進行隔離治療;(4)對可疑患梅毒的孕婦,應及時給予預防性治療,以防止將梅毒感染給胎兒;未婚男女病人,未經治愈前不能結婚;
避孕套能完全阻止梅毒傳播嗎
在各類生殖感染類疾病中,梅毒是讓人比較懼怕的一種,這是因為此病非常容易傳播,而且易得難治,有些患者的病程長達幾十年。所以人們一定要多了解一些梅毒常識,加強對自己的保護。下面看一下梅毒是怎么發生發展的。
患者在感染到梅毒病毒之后,可能會有一定的潛伏期,之后會表現出相應的癥狀。梅毒螺旋體大量存在于皮膚黏膜損害表面,也見于唾液、乳汁、精液、尿液中。從破損的皮膚黏膜進入人體后,數小時即侵入附近淋巴結,在2~3日經血液循環播散全身,大約經3周的潛伏期,在入侵部位發生初瘡,這是一期梅毒。此后機體產生抗體,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硬下疳自然消失,進入無癥狀的潛伏期,此即一期潛伏梅毒。如果在6個月到2年內又復發者稱為二期復發梅毒。
梅毒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沒有明顯感覺。某高校一研究生在獻血時查出患有梅毒,她自述為遭遇強暴所致,事后沒去醫院檢查治療,因此傳染上梅毒自己也不知道,檢驗出來的時候已經發展為二期了。據調查,男性一期梅毒與女性發生關系的話,女性“中招”的幾率高達60%~70%,即使使用避孕套,仍有30%的失敗率。
梅毒的危害及其治療方法
梅毒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也是一種危害很大的疾病。這種疾病不但容易發生在年輕男女的身上,而且有時候還會發生在準媽媽們的身上,影響后代的身體健康。所以對梅毒的治療人們一定要重視起來,千萬不能拖。
一定要在梅毒的早期進行疾病的治療,不能因為不好意思等原因不去醫院。梅毒的治療要堅持早期進行、足量用藥的原則。青霉素對梅毒螺旋體有殺滅作用,副作用又小,只要配合醫師堅持治療,就會收到減少并發癥、治愈疾病、及早恢復健康的作用。治療期間,其配偶也需要進行檢查,必要時接受治療。治愈后要求定期復查,有復發征兆時,抗生素的用量要加大。
還有一種妊娠梅毒,是指發生在準媽媽身上的梅毒類型。妊娠梅毒不但能給孕婦健康帶來影響,更能影響胎兒發育,導致流產、早產、死胎。即使妊娠能維持到分娩,所生嬰兒患先天性梅毒的幾率也很高。有些胎兒雖然發育正常,但在通過產道時,仍有可能與生殖器病損接觸而感染。有資料顯示,未經治療的早期妊娠梅毒婦女,胎兒的存活率僅為50%左右,大部分胎兒會成為先天性梅毒兒。
由此可見,梅毒的危害是相當大的,不但會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如果發生在媽媽們的身上的話,還會影響胎兒的身體健康。所以對梅毒的治療要重視起來,一定要堅持早治療,并且要到技術實力強的醫院進行治療。
(責任編輯:姚銀康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復方黃柏液能否清洗龜頭,效果及作用如
2024-10-24補腎養血丸對早泄有治療作用嗎?
2024-10-24服用西地那非片對生育有無不良影響及應
2024-10-24龜頭炎癥有紅斑且癢,用莫匹羅星軟膏可
2024-10-24他達拉非片的效果怎樣,哪里能買到?
2024-10-24射精量少且無快感應如何應對?
2024-10-24
熱門文章
陰莖勃起不夠硬之后很快疲軟怎么辦
2024-10-22陰莖太大怎么辦?專業醫生為你解答
2024-10-21前列腺炎的中藥治療:傳統醫學的智慧與實踐
2024-10-17男性陰莖勃起多長時間是正常的?
2024-10-15吃什么食物,對前列腺炎的康復有好處 ?
2024-10-14前列腺炎有什么癥狀?看看你中了幾條
2024-10-12前列腺炎吃什么藥物治療?專業解讀與用藥指南
2024-10-12前列腺炎患者能否抽煙?詳解抽煙對前列腺炎的影響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