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女子年紀輕輕血壓卻一直居高不下,半年來一直伴有腹痛,近日突發劇烈腹痛導致無法排便,原因竟然是腹膜后長了20CM大小的腫瘤。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胃外科彭俊生教授團隊與泌尿外科、手術麻醉科聯合診治,通過一臺超高風險的腹膜下巨大腫瘤切除術,讓她脫離了病痛。
真實案例:女子常年高血壓突發腹痛,竟查出胎兒般大小腫瘤
近半年,35歲的尤女士(化名)一直覺得上腹隱隱作痛,她當成胃腸炎沒放在心上。誰知某天突然毫無征兆地出現劇烈腹痛,家人連忙將她送到當地醫院急診,CT結果不由得讓人倒吸一口涼氣——腹部里最粗的血管旁邊,居然長了一個5個月胎兒般大(20CM)的腫瘤,甚至還頂住了腸子,導致腸內大量糞便無法排出。當地醫院建議尤女士立即轉到廣州進行治療。尤女士一家人慕名找到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彭俊生教授。
紅圈處為胎兒般大小的腫瘤
入院后,彭俊生仔細檢查,判斷尤女士的腹痛是由腫瘤壓迫結直腸所致,于是立刻為她進行了胃腸減壓、灌腸等治療。經過禁食、藥物等一系列治療后,尤女士的腹脹很快便好轉,也順利排出了大便。
在診療的過程中,護理團隊發現,尤女士年輕輕輕,卻有非常頑固的高血壓。彭俊生敏感地意識到,這可能是腫瘤壓迫刺激到腎上腺正常組織,導致激素分泌異常,或者腫瘤本身具有異常激素分泌功能所導致的頑固的高血壓,如果直接做手術,一旦擠壓腫瘤,便可能導致腎上腺素大量釋放,血壓劇烈波動,甚至可能導致術中發生心肌梗死、腦出血。
于是,在與麻醉團隊溝通后,決定先為尤女士進行藥物治療,用藥物抑制腫瘤腎上腺素的釋放,降低手術風險。3周的藥物治療后,尤女士的血壓已經變得“四平八穩”。彭俊生團隊便和麻醉科通力合作,為尤女士施行了手術治療。
進入肚子,胎兒般大小的腫瘤像堅硬的石頭一般,“屹立”在血管的旁邊。彭俊生以其精湛的手術技巧,將腫瘤一點一點地從胰腺、脾臟、結腸的表面剝離,任何一點擠壓,都可能讓腎上腺素大量釋放,危及生命。幸好,在麻醉醫生的麻醉管理和手術醫生的技巧下,尤女士的血壓一直保持相對平穩。當分離到腎臟的表面時,彭俊生團隊發現,腫瘤已經侵犯了腎臟和腎臟的血管,為了將腫瘤徹底根治,彭俊生聯合泌尿外科王德娟主任醫師進行術中手術,合力將腫瘤連同左側腎臟一同切除,并將腫瘤細胞可能轉移的淋巴結也一同進行了清掃。
彭俊生教授對切除的腫瘤標本(20*14厘米)進行解剖
術后,為了避免血壓出現大的波動,彭俊生團隊決定將尤女士暫時性轉診至重癥醫學科進行監護。術后第2天,尤女士便從ICU轉回普通病房,開始進行復健;術后3天,便開始下地活動,并且開始少量進食;術后第8天順利出院。
為什么是超高風險?
這是因為腹膜后的區域布滿大血管、高危臟器,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洪水決堤般的大出血,小腫瘤倒好,遇到巨大腫瘤的時候,其手術難度與危險度不亞于“虎口拔牙”。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惡心嘔吐、腹部疼痛,腹膜后腫瘤發病隱匿,容易被忽視。”彭俊生提醒,腹膜后腫瘤因為位置深,通常情況下早期并無明顯的癥狀,多于體檢時摸到包塊或感覺腹部脹滿時發現,這時腫物往往已經巨大,難以治療。
因此,他建議大家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彩超檢查尤為重要,可定期行肝、膽、胰、脾、腎等重要臟器部位的彩超,一旦發現可疑的病變,盡早至可靠的醫療機構進行診療。同時他建議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食用油炸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適當運動鍛煉,避免過度勞累和肥胖,同時要注意避免長期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的免疫力低下,若發現自己身上摸到有“可疑”包塊,亦無需過分緊張,及時就醫即可。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