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全盆臟器切除術”是什么?名字大家雖陌生,但多年來卻是盆腔晚期癌腫侵犯多器官患者的“福音”。近日,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中山六院)結直腸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泌尿外科進行的多學科協作,進行“腹腔鏡下全盆腔臟器切除手術”,手術歷時9.6個小時,出血僅150毫升,成功切除了一位年輕的宮頸癌治療后復發合并嚴重放射性直腸-膀胱-陰道瘺患者的“責任病灶”,實現術前精準評估、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速,給患者迎來新生。
盆腔放射性損傷領域基于微創理念的全盆臟器切除,堪稱沖頂珠穆朗瑪峰!
據結直腸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馬騰輝醫生介紹,該手術可實現嚴重放射性損傷及腫瘤復發病灶的“根治性切除”,對已被病情影響的所有及相關的鄰近組織進行微創切除,并且,還可以同時滿足患者日常排泄的生活需要,在下腹壁做尿、糞排泄雙造口,可以極大程度緩解病情帶來的不適感。
據了解,這種高效的治療方案未被國內外攻克并普及是因為手術難度極高、時間很長、創傷較大。據文獻顯示:全盆臟器切除平均手術時長逾10小時,術中出血量動輒超過1000 ml,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可高達32%~84%,術后30天病死率可高達8.7%,為腹部外科、盆腔外科手術難度之最,此次中山六院在嚴重放射性盆腔損傷領域所采取的的腔鏡下全盆臟器切除更是全盆切除手術中的難度之最。
所謂“迎難而上”,才能實現“所向披靡”。馬騰輝指出,在盆腔放射性損傷領域,既往不少外科醫生顧及高劑量放療后的盆腔慢性纖維化甚至“冰凍骨盆”等問題,對盆腔“責任病灶”(直腸瘺、膀胱瘺或癌腫)切除往往望而卻步,提倡行單純造口轉流手術等姑息性治療手段,無法實現病情的高效緩解。另外,盆腔放射性損傷導致的最嚴重晚期并發癥——放射性直腸膀胱陰道瘺行全盆腔臟器切除手術者,國內外更是鮮有治療經驗報道。
作為國內較早關注盆腔放射性損傷治療的中心,截至今日,該院結直腸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聯合泌尿外科已成功開展該類手術9例,并取得良好的療效,不僅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同時刷新相關醫學領域的“經驗盲區”。
案例情況:
病情反復備受煎熬,患者苦尋“高效”治療
這一次接受“最難外科手術”的患者是來自福建的陶女士。1年前,45歲的她不幸診斷為“宮頸癌”,她前期進行了常規的放化療和免疫治療,本以為痛苦就此終結。然而,近2個月,她開始反復出現陰道排糞尿并伴肛門疼痛導致無法坐立與行走,這嚴重的影響了正常生活。陶女士用“睜開眼第一秒都是疼痛,閉上眼每一秒都是噩夢”來形容這般痛不欲生的煎熬和精神折磨。
輾轉于國內多家醫院診治后,陶女士檢查出“直腸-膀胱-陰道瘺伴婦科腫瘤局部復發”,隨著病情的加劇,各種藥物止痛無效。據了解,這是一種嚴重的放射性損傷晚期并發癥,此類疾病的治療較為棘手,患者通常伴有頑固性漏尿漏糞、嚴重的感染及疼痛,止痛藥緩解有限,長期的心理負擔會導致精神抑郁。排便困難導致畏懼進食,繼而出現營養不良、惡病質,形成惡性循環。生理和心理雙重挑戰讓患者在求醫之路上想迫切尋求“根本醫治”方法。馬騰輝坦言,如何對盆腔惡性腫瘤患者(宮頸癌、前列腺癌及直腸肛管癌等)高劑量放療后出現的嚴重放射性損傷這一棘手病情進行高效治療一直是醫學中的難題。
基于目前國內專業化診治放射性損傷的醫院較少且該類手術難度極大,國內外多數醫生均束手無策。陶女士經多番咨詢后,慕名前來中山六院放射性腸病專科就診。
術前的MRI片顯示:直腸與子宮、陰道融合,呈巨大空腔并與膀胱相通
優勢學科強強聯手,高效治療提供新希望
基于陶女士病情的特殊性,該院專家會診后一致認為:多輪藥物治療均收效甚微,如果“責任病灶”不切除,只能是姑息治療盡量延長生存。“我希望這次治療可以徹底緩解我的疼痛”陶女士向結直腸外科三區王輝主任、馬騰輝團隊提出了自己的治療訴求。專業評估后,團隊建議進行手術切除,這也是獲得長期存活的唯一希望。
經過多學科評估以及多模式預康復管理的術前準備后,該院王輝、馬騰輝團隊與泌尿外科的邱劍光、王德娟團隊強強聯合,進行了“腹腔鏡下全盆腔臟器切除手術”,歷時9.6個小時,出血僅150毫升,完整切除了病變直腸、乙狀結腸、膀胱、子宮、宮頸、陰道及受累的小腸、闌尾,并完成回腸代膀胱,降結腸經肛管拖出吻合(PE-Bacon手術)及預防性橫結腸造口。為患者在根治腫瘤、切除放射性損傷責任病灶的同時,也為今后恢復經肛門排便爭取了的機會。
手術標本圖片
手術持續時間雖久,但由于使用了“腹腔鏡技術”,創口小,術中出血量非常少。“責任病灶”切除后,陶女士術后的疼痛癥狀明顯緩解,并且可以很快下床活動并恢復進食,疼痛評分(NRS)也由術前的9~10分下降至術后1分。
多學科協作聯合手術
術后第9天順利完成“肛門成形術”,更好的緩解了肛門不適癥狀,為今后經肛排便爭取了機會。經過術后16天的精心治療,陶女士順利出院。“手術后,疼痛好多了,生活質量極大的提升了”她開心地說。目前已基本上可以正常飲食,心理負擔大大降低,之前陰道漏尿漏糞的癥狀也沒有了,也不需要依賴止痛藥物,腹壁尿、糞雙造口排泄功能也正常,病情大有好轉。期待半年后,陶女士返院復查,若評估恢復良好,將有機會實施關瘺手術并恢復經肛門排便功能。
陶女士及其家屬與醫生合影
祝福陶女士,這樣可喜的成績得益于該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的不懈努力,多年來,在該科已故學科帶頭人、國家道德模范提名獎王磊教授的帶領下和傳承中,科室積累了國內最豐富的放射性腸損傷診治經驗。科室先后牽頭制定了首部《中國放射性放射性直腸炎診治專家共識(2018版)》及《中國放射性直腸損傷多學科診治專家共識(2021版)》,并于2021年11月牽頭全國多中心多學科專家成立了“中國放射性腸損傷研究協作組”。持續致力于臨床及醫學前沿理論,為患者帶來更安全、更精準、更高效的治療方案。
(責任編輯:梁旭恒 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
文章關鍵詞: 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
今年57歲鐘姨(化名)罹患左眉上基底細胞癌21年,由于病情惡化,“半張臉”連骨帶肉都被腫瘤 “吃掉”了,變成了恐怖片里的樣子。近日,中山……詳細>>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胸痛中心為六旬老人開通綠色通道,該院心血管內科團隊在體外膜肺氧合(ECMO)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的聯合支……詳細>>
9月10日是“世界急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舉辦了“CPR校園行”活動,將心肺復蘇知識帶進高校校園。該院急診科溫立強副主任醫……詳細>>
2022年1月24日,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區)開展中國虛擬現實領域首個視覺健康團體標準發布會,對《虛擬現實產品視覺健康影響……詳細>>
為慶祝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立88周年,我院將于2021年11月6日全天在互聯網醫院平臺舉辦百位名醫大型義診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