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最近廣州的天氣變得炎熱,很多人都喜歡在周末閑暇時光,帶著家人外出踏青、郊游。而在野外的樹林、草叢,經常會遭遇“蚊叮蟲咬”,這個時候就要小心了,發現身上有蟲子,千萬不要隨便拍打,不然很可能會因此患上皮炎。
近日,由于天氣炎熱,家住廣州增城的毛先生正坐在門前院子里休息,突然感覺脖子上有蟲子,便下意識地用手拍了一下,當時并沒有覺得不適,第二天卻被發現脖子上紅了一片。
隨后,毛先生便覺得脖子上紅的地方漸漸開始有灼熱、疼痛感,而且疼痛越來越明顯,于是趕緊到南方醫院增城分院皮膚科就診。經醫生仔細問診,毛先生被確診為“隱翅蟲皮炎”。
南方醫院增城分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彭學標介紹,隱翅蟲是甲蟲的一種,屬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此類昆蟲種類繁多,目前已發現250種以上,其中的毒隱翅蟲有致病作用。毒隱翅蟲是一種蟻形小飛蟲,此蟲白天棲居潮濕的草地、稻田、菜園或腐木、石下等陰暗處,喜歡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多在夜間有燈光尤其是有日光燈的地方飛行,每年4-9月繁殖較快,7-8月是發病高峰期。該蟲蟲體各段均含有毒素,為一種強酸性的毒汁,該蟲腹部末端有肛門能分泌毒液,爬行時尾部上翹起,末端常有一小滴透亮的液體,即為該蟲分泌的毒素。
彭學標主任表示,人體被隱翅蟲毒液刺激數小時后皮膚開始出現點狀、條索狀紅腫、發癢,逐漸有灼熱疼痛感,約12小時后皮膚上出現水皰,常因搔抓引起糜爛面。重者可以出現淺層皮膚壞死、頭暈、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病程約1-2周,以后干燥脫痂而愈合,留有色素沉著或淺表瘢痕。
該蟲在叮咬皮膚或蟲體受壓時可釋放毒液,能引起皮炎。但多數蟲體在皮膚上爬行時并不放出毒液,只有當蟲體被拍擊或壓碎時,毒液沾染皮膚而引起皮膚損害。因此彭學標主任提醒大家:發現有隱翅蟲在皮膚上,千萬不要拍!
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彭學標主任建議:晚上關好紗門紗窗,放好蚊帳,不開燈睡覺。當隱翅蟲附著于皮膚時,不要用手揉捏或拍打,最好用嘴吹掉或用器物撥落后踩死。若不小小沾上毒液,及時用肥皂水清洗皮膚,局部藥物濕敷或搽爐甘石洗劑,皮損嚴重者可短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等。
(責任編輯:湯秀媚 通訊員:劉進娣 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