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視力殘疾對個體認知的影響
認知是由一系列心理能力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基本作用是獲得外部世界的信息,把外部信息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然后應用這種知識結構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在個體認知發展過程中,任一認知結構成分的不成熟都會影響到整個認知系統的整體發展。在一個信息主要以視覺形式存在的世界,視力殘疾無疑會對個體的認知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1. 視力殘疾對個體認知途徑的影響
視覺喪失后,視覺特有的優越性(如感知范圍廣大、轉移靈活、知覺速度快而全面、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印象深刻)也就喪失了。一部分原來由視覺感知的信息不得不由別的感知覺(如聽、觸、味、嗅覺等)來補償。但是,視覺負責感知的80%以上的信息主流并不是可以完全由其他感覺器官來代償的。如前所述,視力殘疾人不能直接感知到物體的顏色、亮度(包括區分物體受光面、背光面和物體的影子)和物體的透視感覺,這三個物體特征是視力殘疾人保存的感覺器官不能代償的。
2. 視力殘疾對個體認知廣度的影響
早在1948年美國視力殘疾心理學家Lowenfeld就提出,關于每個視力殘疾個體在其個人成長經驗中若無特別干預,將存在著“三個最基本的喪失的理論”:對環境的控制和自我環境聯系的喪失、順利行走的喪失、一定的活動范圍和各種不同概念的喪失。這中間每個方面都表明視力殘疾個體認知范圍受到視力殘疾的嚴重影響,具體表現為:
a. 力殘疾直接導致部分信息不能被視力殘疾個體感知。從接受信息的主動性上看,看與聽、觸等雖然同為獲取知識的手段,但聽、觸等總是有限的,有一些信息是視力殘疾個體無法或者很難感知的。美國學者Emerson和Foulke(1962)認為下列幾個方面有且只有通過視知覺才可感知:顏色;二維體,如美術欣賞、相片、文字等;光學藝術;氣狀物體,如云、霧、煙等,其透明度的對比只有依靠視覺;太小的物體,如細菌、微生物等需借助顯微鏡才能感知的事物;太大的物體,如高山、大樹、飛機等只有通過遠距離視知覺才可全面感知;太嬌嫩的物體,如雪花一摸就破壞其完整性;太遙遠的物體,如各種天體;有傷于感覺器官的物體,如強電流、黃蜂等,都只有通過視知覺才能夠很好地理解并形成概念。
b. 視覺喪失導致的第二性障礙也會造成視力殘疾個體認知廣度受限,主要表現為視覺喪失抑制個體探索環境的動機;視覺喪失導致活動范圍相對縮小。
3. 視力殘疾對個體認知深度的影響
視覺支配著幾乎所有的早期學習階段,并為許多更高的心智過程打基礎。視力殘疾個體視覺方面的障礙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訓練,不僅會造成視力殘疾個體認知范圍狹窄,而且可以造成他們的認知膚淺、片面性。
因為早期經驗可能造成視力殘疾個體元認知發展困難,一切東西對他而言都神秘而來又神秘而去,在其早期認知經驗中充滿了神秘色彩,他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認知,對自己應采用何種策略的認知問題存在不穩定性。元認知形成中存在的問題必然將影響到視力殘疾者后期的自主探索、學習行為深入發展,從而限制其認知發展深度。
視力殘疾個體形象記憶缺乏,人感知的事物,只有經過形象記憶,才會變成可被利用的直接經驗,即感性知識,才能使思維等高級心理活動成為可能。視力殘疾撕裂了兩個信號系統的聯系,使得視力殘疾個體的許多概念發展只停留在記憶表象,不能向更深層的想象和思維發展,也不能靈活地運用實踐生活中,阻礙個體對物體的深層認知。
由于缺少連續觀察而全面了解信息,視力殘疾影響個體對物體的更深層次的分析。
4. 視力殘疾對個體認知速度的影響
視力殘疾個體在認知發展速度上的延緩,表現為:早年感知的速度與信息量受到限制,個體接受信息速度緩慢引起認知發展速度減緩,從接受信息的速度來看,視明顯地優于聽。有研究表明,耳朵內部有29萬個神經細胞, 它們1秒鐘能處理8000比特的信息量,平均每個神經細胞具有每秒處理0.3比特信息的能力。而視覺系統內,存在約90萬個神經細胞,每秒能處理430萬比特的信息,平均每個神經細胞秒鐘可處理5比特的信息量。從單個神經細胞的信息處理能力看,視覺系統是聽覺系統的500余倍。不加訓練的觸覺系統又稍遜于聽覺系統。也就是說,從整個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看,視殘個體都是以聽、觸的慢速度來接受信息。而在慢速學習時,感知覺向大腦傳遞的信息是慢鏡頭式的,這種緩慢的節奏使得大腦意識活動的密度小,間歇大,因而會隨時滲透進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容易使注意力分散或轉移。注意力是記憶的門戶,注意力的分散或轉移,必然降低大腦的記憶效果,延緩視殘個體認知,使他們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才可能趕上相當于同齡普通個體的發展速度。
(責任編輯:張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