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這天門診,一對在美洲經商的廣州年輕夫婦,因為孩子在當地被診斷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從網上查到資料說,廣州較好地開展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與治療,特地從美洲趕回廣州檢查。
看到孩子第一眼,我的心就涼了半截:孩子原本應該“深不可測”的瞳孔區,被灰白色充滿;而且,散瞳的眼藥水滴了多次,瞳孔依然“巋然不動”——藥物已經不能將其散大。這個孩子的眼底已被完全破壞了……
我已經不能確切記得,這是我這幾年遇上的第幾十個可怕的“白瞳癥”:早產兒,吸氧史,沒有作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
B超的檢查結果很快就出來了:雙眼視網膜全脫離,早產兒視網膜病變5期。孩子基本已經沒有復明的希望,他不幸地成為亞洲百萬盲童中的一個新成員。
也許聽到這個結論,有的家長會“抱頭痛哭”,有的家長會出乎意料地“冷靜”,但我知道,他們心里是一樣的苦。那些還在襁褓中的嬰兒,甚至還沒有看一眼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就從此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之中。
廣州三胞胎成功挽救視力
相比較起來,來自廣州周邊地區的一個三胞胎家庭就幸運多了。
早產、低體重,由于搶救生命的需要,他們經歷了長時間的吸氧。當地醫生經初步檢查,懷疑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轉院之后,經過篩查檢查,三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患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老大已經超過3期,老二已經進入2期,最小的孩子也出現最早期的病變。
由于發現及時,經過早期治療,老大的病情被有效控制,老二的病變徹底消失,老三在嚴密觀察下,病變自行退化。
發病有上升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早產的嬰兒,未血管化的視網膜發生纖維血管增生,并引起視網膜脫離。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曾被稱為“晶狀體后纖維增生癥”,這是一種增生性視網膜病變,與接受氧治療等因素有關。它在歐美國家的發生率為10%~34%,我國大陸報道為20.3%。
近十余年來,隨著我國圍產醫學和新生兒學突飛猛進的發展,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經搶救,存活率明顯提高,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在我國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近幾年對廣州市盲校學生致盲原因的調查表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致盲,居入校盲童致盲原因的首位。
早期篩查,可避盲
上個世紀末期,在歐洲、北美以及亞洲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新加坡),對此類早產兒,都會在其出生后不久,該病發生的敏感時期,由眼科醫生對他們進行常規的眼底檢查,篩查本病,發現早期癥狀者,即進行早期治療。在最佳治療時期,及時進行治療(僅需1~2次),可以挽救80%~90%患病孩子的視力。
因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應屬于“可以避免的盲癥”。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預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在早期進行篩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目前,國內外眼科醫生主要使用雙目間接檢眼鏡,進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篩查,被公認為是篩查的“金標準”和首選檢查工具。
不過,由于對嬰幼兒進行雙目間接檢眼鏡檢查的復雜性,目前國內只有為數不多的醫院開展。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的一些醫院,相繼開展了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篩查與治療。2008年,廣州市衛生局啟動了覆蓋廣州地區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網絡式篩查計劃”,在廣州市行政區域范圍內推行強制性的篩查,使每個早產兒都能夠進行該項檢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進行治療。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在線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張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