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在眼外傷中,眼球穿孔傷或眼球鈍挫傷都可造成外傷性玻璃體出血。在角鞏膜穿孔傷、鞏膜穿孔和眼后節的滯留性異物傷,玻璃體出血的發生率很高。眼球鈍挫傷造成的眼球瞬間形變可致視網膜脈絡膜破裂而出血;前部玻璃體出血可由睫狀體部位損傷所致。據我們的一組病例觀察,外傷性玻璃體出血可占主要累及眼后節鈍挫傷病例的25%~45%。Juan等對453例眼外傷住院病人的統計結果表明,玻璃體出血達145例,占32%。
自發性玻璃體出血的疾病較多,包括視網膜脈絡膜的炎性、變性或腫瘤性疾病。據一組病例統計,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占34.1%;無脫離的視網膜裂孔占22.4%;裂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占14.9%;視網膜靜脈阻塞占13.0%,以上四種疾患占84%。其他疾病如玻璃體后脫離、視網膜血管炎、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老年黃斑變性、眼內腫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玻璃體出血的病例也占有相當的比例。新田安紀芳等對糖尿病、眼外傷等兩種病因除外的151例單眼玻璃體出血病例進行臨床分析,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視網膜裂孔形成占42%;視網膜靜脈分支阻塞占37%。一些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視網膜劈裂癥也可導致玻璃體出血,但較為少見。
在糖尿病病人,眼底出現新生血管是玻璃體出血的一個先兆。如果不作任何處理,5年內約有27%發生玻璃體出血。因出血引起的視力下降,不能靠血液自行吸收而恢復的病人約占60%。
手術性玻璃性出血可見于白內障手術、視網膜脫離修復手術、玻璃體手術等。
血液聚積在玻璃體腔內,會對玻璃體和視網膜產生損害;而機體的反應將逐漸清除血液及其分解產物。
血液對玻璃體的損害
根據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一定量的血液進入玻璃體,可使玻璃體濃縮凝聚、液化和后脫離,玻璃體失去正常的凝膠結構和對視網膜的支撐等功能,生化特性也隨之改變。
給家兔正常的玻璃體內注入0.1~0.2ml自體全血,1周內即可觀察到玻璃體與視網膜之間發生分離,塌陷的玻璃體形成薄紗樣膜,呈假囊狀包繞血塊。這種假膜與不完全脫離部位的玻璃體相附著。
2周后玻璃體幾乎完全脫離,同時玻璃體變性、液化。
關于血液引起玻璃體變性的機理尚無完全一致的意見。①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血液降解后,血紅蛋白釋放出的鐵離子,對玻璃體液化起重要作用。為了驗證這一假說,我們將氯化亞鐵溶液加入離體牛眼玻璃體,結果相當于血液含鐵10mM濃度的亞鐵溶液0.1ml,在20小時內,能完全破壞玻璃體凝膠結構,使膠原纖維全部凝聚分離。相當于這一濃度的1%亞鐵離子,也能使部分膠原凝聚。鐵離子對玻璃體的特殊破壞作用,與產生氫氧根自由基有關。對家兔的活體實驗證實,相當于0.3~~0.7mol/L濃度(16.8~39.2μg)的鐵離子可使家兔玻璃體液化。理論上,0.1ml血液約含50μg以上的鐵離子,但在實際上,玻璃體出血時,只釋放出很少的游離鐵離子。②在玻璃體出血時,大量巨噬細胞侵入,實驗證實玻璃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下降,間接證明巨噬細胞在吞噬時呼吸爆發釋放出超氧化物陰離子自由基(O·)的存在。這種自由基對玻璃體基質和細胞成分都有很強的破壞作用。③從酶反應的角度看,血液引起的炎癥過程能激活溶酶體酶,它們能對玻璃體膠原和透明質酸發生水解作用。因此,玻璃體的變性液化可能是以上三種作用的共同結果。
玻璃體的后脫離與玻璃體凝縮和巨噬細胞作用有關。將活化的巨噬細胞注入或玻璃作內,透射電鏡檢查可見巨噬細胞附著于玻璃體視網膜界面,界面上的膠原疏松崩解,在8天后即發生玻璃體后表面從內界膜的分離,形成玻璃體后間隙,而內界膜完整,后間隙內有完整的巨噬細胞,此后玻璃體后膜逐漸遠離,分離范圍擴大。這一觀察說明,玻璃體后脫離可能與巨噬細胞分泌的彈力纖維酶、膠原酶的水解作用有關。
(責任編輯:張燕君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