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研制“人工眼” 盲人有望見光明
在昨天召開的醫療微系統產業聯盟會上,與會專家透露“人工眼睛”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
未來,盲人們可望重見光明。在昨天召開的醫療微系統產業聯盟會上,該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孫立寧說,重慶大學與西南醫院合作正在研究“人工眼睛”,并取得重大突破。
項目:微納技術造視網膜
孫立寧說,在未來,“人造視網膜”將讓盲人受益。其是人工眼睛的核心部分,它將讓盲人見到光明。
據了解,人造視網膜的制造,將采用微米、納米技術。該聯盟在規劃中寫道,人工眼睛的工作原理是:在盲人的眼鏡上安裝一個微型攝像機,其捕捉的外部景象形成圖象,經無線發射器傳送到患者眼球表面的人造視網膜。“這些圖象再轉換為電脈沖信號。”重大專家解釋,人造視網膜上的電極會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繼續將脈沖信號沿視神經傳送到大腦。
突破:已能看到黑白圖象
重大專家指出,這些脈沖信號可以“欺騙大腦”,讓大腦以為患者的眼睛在正常工作。最終,患者能和常人一樣“看到”外部世界,并區分光明和黑暗,從而恢復視力。
據了解,2007年,重慶大學與西南醫院合作,在人工眼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現在,“人工眼睛”提供的脈沖信號,還不能達到健康眼睛捕獲的圖像質量,但已能讓大腦產生畫質粗糙的黑白圖像。下一步,希望能夠增加縮微攝像機捕獲并傳輸給大腦的圖像的質量,讓它們能夠和健康肉眼看到的圖像越來越接近。
未來:盲人可望重見光明
重大專家指出,按現在的技術,人工眼睛所使用的微型攝像機,還必須固定在眼鏡上。但在不久的將來,如果研制出一種只有豌豆大小的微型攝像機,就可將將微型攝像機移植到患者的眼球角膜下,從而取代人眼內感受外部圖像的天然組織,讓盲人不必戴眼鏡。
這項技術如果一旦獲得成功,盲人將重見光明。孫立寧認為,醫療微系統產業聯盟,將有利于匯集國內外科學家的智慧,讓人工眼睛研發更早成功。
資料
醫療微系統產業創新聯盟
醫療微系統,是指將微米、納米技術在醫療器械上應用。醫療微系統產業創新聯盟集合了重慶金山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美新半導體有限公司、德國Franhofer-IZM研究所等30多家國內外醫療微系統領域的研究機構,用戶單位。
該聯盟規劃,其將促進微系統技術在整個醫療器械行業應用發展,將在10年內促進100多項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帶動醫療微系統相關產業的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責任編輯:張燕君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