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qū)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芭芭拉·坎貝爾在青少年時期就因罹患眼疾開始逐漸失去視力,到了近40歲時,她已經(jīng)完全看不見了。如今,憑借一臺發(fā)聲電腦和一根具有紐約市導航系統(tǒng)的拐杖,56歲的坎貝爾居然拿看以“看”到一些東西了。這讓她激動得發(fā)抖。這是近年來突然爆發(fā)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這些研究的目標都是讓盲人視物。
人工視網(wǎng)膜初見成效
坎貝爾參加的是一項已經(jīng)進行了3年的項目。參加該項目的病人共有37人,除了來自美國的,還有墨西哥和歐洲。
病人們在眼睛內植入了人工視網(wǎng)膜,戴上安裝了微型攝像機的眼鏡,并在腰上栓上了視頻處理器。攝像機攝取的影像通過視頻處理器就會被解碼成一系列光影點,通過人工視網(wǎng)膜上的電極轉化成物體的輪廓和亮度等信號,并轉化成脈沖通過視神經(jīng)元傳遞給大腦。
目前,坎貝爾已經(jīng)能夠分辨出哪里是廚房的爐子,自己的眼鏡放在哪里,以及電腦屏幕是否開著。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一部分病人將能憑借“眼睛”區(qū)分出盤子和杯子,草坪和人行道,窗戶和房門,甚至還能分辨出襪子的顏色是白色還是黑色,字母的大小等等。盡管無法看清別人的相貌,但能 “看到”他們所處的位置。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林達·墨福特現(xiàn)年65歲,已經(jīng)失明12年了。但是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可以投籃了,還能追著9個孫子孫女到處跑。去教堂做禮拜的時候,她也能準確地知道牧師在哪里。
項目負責人之一安德魯·P·馬里亞尼說:“對那些完全失明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能恢復部門‘視力’了。 ”
科學家們稱,他們已經(jīng)有了進一步的計劃,要讓盲人能讀書,寫字和識別面孔。遺傳學、腦科學、和生物學等各個領域]的進步已經(jīng)讓以前遙不可及的目標——恢復視力——變得可行。
美國抗盲基金會專家蒂莫西·J·舍恩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和醫(yī)學家都很保守。但有時候,他們也需要走出實驗室,看看在病人身上進行的臨床實驗,那里已經(jīng)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步。我們已經(jīng)讓很多盲人自己走路了。 ”
多個領域成果爆發(fā)
根據(jù)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透露,全美已經(jīng)有330萬人眼睛失明,或是視力退化得用眼鏡、藥物和手術都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一數(shù)字在未來30年內還可能翻一番。
在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進行視覺神經(jīng)研究的邁克爾·D·奧博多佛說:“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眼科將成為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
奧博多佛說,跨領域的合作研究很重要,因為不同的技術可以應對不同原因導致的失明。例如,基因療法可以為一些先天失明的人改善視力;干細胞研究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被視為是最有前景的方向;還有移植感光蛋白和視網(wǎng)膜等研究,也都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此外,還有研究者在猴子的腦部植入芯片,看他們能否直接刺激視大腦視覺皮質區(qū),從而最終實現(xiàn)讓失去眼功能的人看到東西。
最近,年屆六十的莎朗·凱·桑頓在邁阿密大學米勒醫(yī)學院醫(yī)生的幫助下重見光明了。她是患了一種皮膚病失明的。醫(yī)生們取下了他的犬齒,把它當人工眼角膜支架,一起植入她眼內。這是骨齒人工角膜手術第一次在美國實施。外科醫(yī)生維克多·佩雷斯說,這種技術可以幫助那些因化學物質或擊打造成眼角膜受損的病人。
還有些技術是幫助延緩失明的。例如,在眼睛內植入一顆會釋放一些酶的膠囊,從而延緩感光蛋白的衰變。還有一種名為“BrainPort”的裝置,它的外形像一副太陽鏡,經(jīng)由細細的電線同一個 “棒棒糖”式的塑料裝置連接,通過微型攝像機拍攝圖像,然后將圖像信息轉換為舌頭可感覺到的電脈沖,不斷刺激舌頭表面的神經(jīng),并將這種刺激傳輸?shù)酱竽X。大腦就可以將這些刺痛感轉化為圖像。坎貝爾的人工視網(wǎng)膜利用的是相似的原理,不過,它還多了一個感知光線的功能,也不需要刺激舌頭。
(責任編輯:張燕君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qū)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