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病例——
隨機選取雙眼屈光度在3.00DS以下,年齡在9~18歲52例近視患者作為治療組,其中0.25~1.00DS為18例,1.00~2.00DS為20例,2.00~3.00DS為14例;男20例,女32例配戴近視回歸鏡。另選52例年齡、性別、屈光度相似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眼科常規檢查排除其他眼部疾患,進行常規的裸眼視力檢查及客觀驗光檢測屈光度。
方法——采用法國產B Scan Ciescan型號A/B超測量雙眼軸長,日本Topcon OPHTHALMOMETER OM 4角膜曲率儀測量角膜曲率,Topcon 8000B電腦驗光儀結合人工檢影對屈光度進行檢測;年齡<12歲用10g/L阿托品眼膏,3次/d,連用3d;12歲以上用5g/L復方托品酰胺散瞳驗光,經主觀復光確定屈光度配鏡視力達到5.0為準。以上結果填入自行設計的表格。治療組采用奧通科技公司提供的近視回歸鏡,按其使用說明選取不同型號的近視回歸鏡配戴;每日近距離用鏡≥2h,遠距離用眼配戴近視框架矯正眼鏡,對照組配戴近視框架眼鏡矯正。兩組每月復診視力1次。療效標準:a有效標準:裸眼視力較治療前下降<2行(采用國家標準對數視力表)為有效;近視度數增加較治療前<0.50D為有效;眼軸長增加<0.17mm;角膜曲率增加<0.50D。b無效標準:裸眼視力下降>2行;近視度數增加較治療前>0.50D;眼軸長增加>0.17mm;角膜曲率增加>0.50D。
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裸眼視力變化比較治療組裸眼視力下降<2行視標者39例,總有效率74%,其中有5例(10%)較治療前裸眼視力還有不同程度提高;視力下降>2行者13例,占本組總數26%。對照組裸眼視力下降<2行視標者10例,總有效率19%,42例裸眼視力下降>2行視標,占本組81%。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與對照組近視屈光度變化比較治療組,屈光度增加<0.50DS者38例,總有效率73%;共有24例(48眼)屈光度增加>0.50DS,占本組總例數27%。對照組總有效率34.6%,共有34例(68眼)屈光度增加>0.50DS,占本組總例數65%。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1)。
治療組與對照組眼軸長度變化治療組眼軸長度增加<0.17mm者35例,有效率67%;共有17例眼軸長度增加>0.17mm,占本組44%。對照組眼軸長度增加<0.17mm,共30例,有效率58%;共有22例眼軸長度增加>0.17mm占本組總數42%。兩組間無顯著差異性。
治療組與對照組角膜曲率變化比較治療組角膜曲率變化>0.50D者33例,為64%。對照組角膜曲率變化>0.50D者28例,為54%;兩組之間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
討論
目前認為近視眼發展主要與遺傳因素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及相應的戶外活動減少等因素有關,人眼屈光狀態受遺傳和環境因素支配。在青少年階段由于大量長時間視近作業,則環境因素就成為形成近視主因,而改善學生學習環境和近距離用眼能起到一定防治近視作用。近視回歸鏡根據不同屈光度數,雙眼加載基底向內的三棱鏡,可使因看近物時引起眼球集合減少、調節放松,使兩眼在近環鏡中處于看遠狀態,從而減少與近反射有關的近視發展相關因素變化。理論上近視回歸鏡已解決了由于長時間看近引起近視發展問題,同時緩解因看近帶來的眼球因調節集合等所產生的負擔,所以近視回歸鏡可以延緩近視的發生和發展。
通過測量眼球軸長的變化證實近視眼軸長的發展是近視形成的主要因素,而戴用近視回歸鏡后眼軸增長較對照組緩慢,具體原因可能是因在視近時減少眼球過度集合,使內直肌收縮壓力減少,使眼軸增長減輕近視控制。Dunphy指出過度輻輳時眼外肌緊壓鞏膜的作用,眼球易于伸長;而回歸鏡正是基于在看近物時放松了眼內肌和眼外肌作用,使近視延緩。眼軸及角膜曲率兩組之間差異性不顯著可能與觀察時間短依從性有關,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研究。
在裸眼視力變化方面,因裸眼視力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根據觀察臨床中假性近視度數一般在?0.25~1.50DS之間,而>2.00DS未發現假性近視病例。本文觀察中裸眼視力下降<2行,治療組占74%;且有部分患者的裸眼視力在戴用近視回歸鏡過程中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考慮其原因在戴用回歸鏡后調節放松,使調節痙攣的肌肉松弛而裸眼視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綜上所述,近視回歸鏡可以使調節痙攣近視患者的裸眼視力提高和對近視發生發展有延緩作用。
(責任編輯:張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