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需與下列眼病鑒別:
1。視網膜劈裂癥 獲得性視網膜劈裂癥多見于老年人,劈裂位于下方周邊眼底,呈半球狀隆起,由囊樣變性融合發展而成。內壁菲薄透明,外壁緣附近可見色素沉著。如果其內外壁均有破裂,成為真性裂孔而發生視網膜脫離。先天性視網膜劈裂癥大多發現于學齡兒童。有家族史。病變位于顳下方,雙眼對稱,病變處視網膜血管常伴有白鞘。當其內壁破裂后,與鋸齒緣斷離很相似。
2。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中漿性) 周邊部視網膜脫離波及黃斑部時出現變視癥和小視癥,與中漿病癥狀相同,應擴瞳后仔細檢查周邊眼底。
3。葡萄膜滲漏(rveal effusion)即脈絡膜滲漏(choroidal effusion)。常伴有視網膜脫離。半球狀隆起,視網膜神經上皮層下積液能隨體位改變而迅速移動。無裂孔。詳見本章第四節。
4。泡狀視網膜脫離 脫離面光滑,無波浪樣皺褶,神經上皮層下積液清澈,能隨體位改變而迅速流動,無裂孔,與本病不同。參閱本章第五節。
【治療】
迄今為止,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仍以手術治療為惟一手段。手術原則為封閉裂孔及解除或緩解病變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拉。在與裂孔相應處鞏膜面加以冷凝或電凝,從而引起局部脈絡膜反應性炎癥,放出視網膜下積液,使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脈絡膜等鄰接組織發生局限性粘連以封閉裂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還要設法緩解或消除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拉。如鞏膜縮短、鞏膜外加壓、層間填壓、環扎等球壁手術,以及玻璃體切割手術、玻璃體腔內注入某種氣體或液體等,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設計的。隨著玻璃體手術及激光光凝術的日益進步,使原來難以治療的視網膜脫離有了治愈的可能。根據視網膜脫離情況和玻璃體膜形成情況,如何選擇適當的手術放方法,術中及術后并發癥處理等等,俱見專著,本書從略。
必須提出,如前文所述,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變性與玻璃體變性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從這一觀點來說,手術治療僅屬對癥治療,并非病因治療,為了在手術治愈后防止視網膜和玻璃體變性繼續發展而再次發生視網膜脫離,選用一些抗組織退行性變及改善脈絡膜、視網膜微循環藥物還是需要的。作者的經驗,長期堅持內服中藥杞菊地黃丸(成藥)、駐景丸(成藥)等,有一定作用。
【預防】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雙眼發病率約15%,所以當一眼已發生脫離時,另眼必須充分擴瞳后仔細檢查眼底。如果發現有視網膜變性,特別是已存在裂孔與淺脫離、玻璃體變性(液化及膜形成)者,就要及時采取適當手術以防止脫離進一步擴展。
現于周邊部的裂孔,在相應鞏膜面施加冷凝;倘若裂孔及其周圍無視網膜脫離(即所謂干性裂孔),可行激光光凝。黃斑裂孔,只要玻璃體無明顯異常,或雖有玻璃體后脫離,但在裂孔緣未見有粘連,仍保持有較好視力者,無論手術治療或激光光凝均宜慎重。
【預后】
概言之,視網膜脫離范圍越小、裂孔數越少、裂孔面積越小、玻璃體膜形成程度越輕,手術成功率也越大。反之則小。術前或術中未能找到裂孔、玻璃體與視網膜有廣泛粘連術中未能給予解除、病理性近視視網膜與玻璃體均有嚴重退行性變性、高年患者,手術成功率小。先天性脈絡膜缺損眼,成功的機會也少。脫離時間在兩個月內的成功率高,時間拖得越長,成功率也就越低。
手術之成敗以視網膜是否復位為標準。但視網膜復位,并不一定有相應的視功能恢復。例如病程超過六個月的陳舊性脫離,因視細胞已發生不可逆損害,即使視網膜術后得到復位,,視功能亦不能改善,視野的絕對性缺損依然存在。中心視力的預后,主要因黃斑中心凹是否受害(脫離、囊樣水腫、囊樣變性、星芒狀固定皺褶等)及受損害的時間長短而異。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能自行復位者非常少見。原脫離區內或其邊緣(脫離與未脫離視網膜交界處)出現黃白色線條,線條位于神經上皮層之下,視網膜血管跨越其上,稱為線狀視網膜病變。此種線條可能是神經上皮層下纖維蛋白液體機化的結果。自行復位區內有時還能見到色素斑及脫色斑。該區的整個色澤也和未脫離區不同,由于自行復位均在脫離后經過了一個較長時期,所以與該區相應的視野缺損不可能恢復。如果線條橫跨黃斑,則中心視力永久性損害多焦點視網膜電圖(m ERG)可以顯示視網膜脫離范圍及手術前后視網膜功能變化。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張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