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衛生部專項《常見功能性眼病的診療、防控和康復技術體系研究》負責人、中華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孫興懷教授表示,目前已有大量實證證明,功能性眼病導致的視覺功能障礙和視力殘疾病例正在大量增加,而產生致盲性眼病如青光眼等的風險更是集聚。長期視疲勞會不會“致盲”?成為現代人必須認真重視的問題。
眼睛也分“左右撇子”,多數人竟不知單眼患病
孫興懷介紹,人不僅在用手習慣上有左撇子和右撇子之分,在使用眼睛的時候,也分主視眼和非主視眼。通常情況下,主視眼就像右利手一樣負責日常觀察,所以用得比較習慣,能夠看的更自然。當雙眼注視同一物體時,兩眼視野有相當一部分重疊,而當某些功能性眼疾發生在非主視眼上時,由于主視眼可以彌補掉一些視野缺損,不影響用眼習慣,人們常常就不會及時發現視覺障礙癥狀。
孫興懷透露,每月他總能遇到幾位因在體檢中發現單眼視功能嚴重損害、甚至失明而前來就醫的年輕患者,這些患者無一例外都是長時間坐于電腦前的大學生、白領。為什么反而是這些既接受過高等教育、每天又需要用眼的人群這么 “后知后覺”?孫興懷對此解釋道,主要原因是眼病發生在非主視眼。此外,他曾在對人群“依從性”的調研中發現,學歷越高的人“依從性”越差。 “高學歷的人總習慣借由網絡的幫助,想當然地對于自己的癥狀進行診斷,將眼睛不適、視力模糊誤以為是視覺疲勞,非但不上醫院接受檢查,甚至自作主張地買些眼藥水來緩解癥狀。 ”孫興懷建議,年輕人在閑暇之余,可用手把一只眼睛遮住進行自我視力檢查,一旦發現另一只眼看東西不清楚或看到視野有缺失,就應及時就醫,切勿耽誤診治時間。
據介紹,功能性眼病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都因社會視覺行為的變化所引起。 “比如,計算機的誕生就帶來了‘視覺終端綜合癥’。過去,除了看書,人們很少近距離用眼,但如今,人們多與電視、電腦為伴,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手機開始越來越‘強占’著大眾的眼睛,這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近距離用眼的時間。 ”如此一來,一方面,眨眼頻率的減少會引發眼睛干澀;另一方面,由于眼睛只有看五米遠以外的物體時,眼內肌肉才處于放松狀態,因此當近距離用眼過度,眼內肌肉就會因長時間保持收縮狀態,從而形成視覺疲勞。
空氣污染、新造大樓,容易催發“環境性眼病”
“目前,數量龐大的機動車已經成為城市空氣的最大污染源,它在使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惡化的同時,也對人們眼睛表面的結膜產生刺激,致使眼表疾病的增多,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 ”
孫興懷表示,現代人除了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這一社會視覺行為變化外,外界的環境因素也是結膜炎、干眼癥等眼表疾病高發的原因之一。據介紹,煙霧、紫外線、空氣污染、高溫、空調和氣候干燥,都可刺激眼睛和增加淚液的蒸發,導致干眼癥。另外,現在上海四處高樓聳立,這些樓宇所揮發出的氣體雖然無味,但其實日積月累對眼表的日常刺激也很大。
早在十幾年之前,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與上海市疾控中心合作,對新造大樓內白領患病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黏膜性疾病發病數據明顯增加。孫興懷表示,這其中包括了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化學物的揮發氣體,可對眼表產生刺激。二是中央空調系統,帶來了很多弊病。“對于中央空調長時間運行的空間來說,一般室內濕度都會偏低而處于偏干的狀態。而干燥就會對眼表產生刺激,容易產生干眼情況。另外,若中央空調長時間沒有經過清洗,就會布滿塵螨、微生物,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影響了眼部健康,等到時間一長,就會表現出不適癥狀。 ”
此外,人體的內部環境同樣也能引發一些眼部疾病。
孫興懷指出,如今,許多年輕人日夜顛倒,生活作息不規律,常常熬夜到凌晨兩、三點才睡,致使體內激素紊亂,容易誘發干眼癥。他建議,最好避免長時間地近距離用眼,做到1小時休息10分鐘,可向遠處眺望,進行眼部放松。孫興懷特別強調,眼疲勞看似只是個癥狀,其實也是個危險信號。 “就像身體疲勞會引起抵抗力下降,人就變得容易生病,眼睛疲勞也同樣會導致一些眼部疾病的發生。這是因為疲勞是一種生物保護機制的體現,人一疲勞就需要休息,如果繼續硬撐,時間久了肯定會出問題。 ”
利用殘余視野,適宜訓練可望改善青光眼視功能
據介紹,青光眼是僅次于白內障的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它是一種由于眼壓超過視神經所能耐受的程度從而引起視神經損傷、視功能受損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國,青光眼發病率在2%左右,其中,22.7%的患者雙眼致盲,換而言之,每5個青光眼病人中,就有一個雙目失明。
過去,考慮到青光眼是因眼壓過高而起,醫生在治療青光眼時只負責降低眼壓,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雖然患者的眼壓重新恢復正常,但其視力卻沒有得到改善,“致盲”讓病人始終對青光眼最終治療結果不滿意。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來治療致盲性青光眼呢了?為了尋找這一答案,孫興懷的研究團隊經過不斷摸索后,發現要想改善患者視力,不一定非得要改變損傷的視神經,通過改變視覺認識功能照樣可以讓視神經損傷的青光眼病人視力有所提高。
“過去,眼科研究內容局限在眼球及眼球后部的視神經,而現在我們已將研究范圍擴展至大腦皮層。 ”孫興懷介紹,青光眼主要表現為中心視野缺損,但造成患者視力無法提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周邊部視網膜上的細胞相對稀疏,無法形成敏銳的辯別力。 “就像植物的根原本是垂直向下生長,如果此時在旁邊加入了養料就會影響根的生長方向,植物的根會向著養料的方向生長。同樣的道理,患者原本是從眼球的中心視物,青光眼中心視野損傷后,可以利用周邊殘余的視野,將其訓練成從眼球周邊視物,適宜的訓練就可以重新激活大腦視覺細胞成像。”孫興懷說道。
(責任編輯:吳任飛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