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又稱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的70型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暴發流行的自限性眼部傳染性疾病,偶由A24型柯薩奇病毒引起。本病傳染性極強,容易在夏秋季節、入口稠密、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暴發流行。其特點是起病急、傳染性強、刺激癥狀重,多合并結膜下出血,嚴重者有角膜損害及耳前腺腫大。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怎么引起?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發病原因?以下從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兩方面分析該病的病因。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病原學: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原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腸道病毒70型(EV70)或柯薩奇病毒A24型(CA4v)變種。兩種病毒形態相同,皆為球形,直徑20~30nm。蛋白質衣殼呈立體對稱二十面體,有32個子粒,無外膜。病毒耐酸、耐乙醚,對—般常用消毒劑、脂溶劑抵抗,對紫外線、氧化劑、高溫干燥敏感。臨床中用的75%酒精消毒是最可靠的消毒方法。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流行病學:
1969年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首次暴發流行于非洲的加納、尼日利亞,并迅速蔓延到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印度以及歐洲的—些國家。恰好阿波羅11號月球著陸成功歸來,所以又有阿波羅病的綽號。當時本病流行全世界,1971年在我國北京、上海、廣州、河南等省市暴發流行。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傳染源主要是病人,通過接觸傳染,其次是經水傳播,傳播方式主要通過患眼→手→物品→手→健眼,患眼→水(如游泳和洗面水等)→健眼的傳播。
(責任編輯:吳敏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