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白領們一般生活無規律,長時間面對電腦,近距離用眼,輻射大,又常居空調房間,易受細菌的侵襲,經常忽視用眼衛生,使得雙眼總處于疲憊狀態,很容易造成睫狀肌功能混亂,由此引起視力下降、眼睛干澀、發癢灼熱、微光疼痛等眼部疾病。此外,高負荷的工作量與工作壓力使得白領們又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病率較高。種種這些都會導致人體血液微循環障礙,發生眼底病變。因此了解眼睛的常見健康問題,及時預防和應對是白領們保持高質量工作與生活的關鍵。
白領族群常見的眼睛健康問題主要有:
1、干眼癥
主要癥狀:眼疲勞、異物感、干澀感,眼睛燒灼且視物模糊。常見的癥狀是眼部干澀和異物感,其他癥狀有燒灼感、癢感、畏光、紅痛、視物模糊易普疲勞、粘絲狀分泌物等。
發病原因:造成干眼癥的原因有眼球脂質層缺乏水分或因瞼板腺功能障礙所致等。經常使用電腦、久居空調房間的白領易患干眼癥,絕經期的婦女因體內激素發生改變也容易發生,且女性多于男性。因為干眼癥的表現與結膜炎有相似之處,所以經常被誤診為結膜炎。
應對妙法:對于瞼板腺有炎癥者應采用熱敷、按摩和擦洗的方法來清潔眼瞼。局部應用抗生素滴眼液及激素滴眼液,癥狀嚴重者加用人工淚液。干眼病是一種壓力型病癥,問題出在眼睛長時間盯著一個方向看。因此避免眼睛疲勞的最好方法是適當休息,切忌連續操作。
2、視疲勞
主要癥狀:視疲勞的癥狀有眼疲勞、眼干澀、異物感、眼皮沉重感、視物模糊、畏光流淚、眼脹痛及眼部充血等,嚴重者還可出現頭痛、頭昏、惡心、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食欲不振、以及頸肩腰背酸痛和指關節麻木等全身癥候群,少數患者可出現復視、立體視覺功能障礙、眼壓升高、角膜損害等,青少年還可以出現近視眼或加深原有近視程度。有青光眼、眼表面或眼前節疾患者還可因眼的過度疲勞而引發或加重原有眼病。 每個人也可以自己判斷是否患有視疲勞,即頭痛、流淚、眼刺痛、視物模糊、復視、眼痛、畏光、眨眼、惡心、眼沉重10個癥狀中有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者,即可診斷。
發病原因: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眨眼次數會減少很多,眼球缺少了淚液的滋潤,睫狀肌的疲勞感會越來越強烈,這種肌肉的疲勞緊張必須通過休息來緩解。
應對妙法:每工作1小時應該休息10-15分鐘,避免用眼過度。眺望遠方,使睫狀肌處于放松狀態,舒緩眼部疲勞。做做眼睛保健操,按摩眼部周圍的穴位也是緩解視物疲勞的好方法。
3、慢性結膜炎
主要癥狀:這是一種較常見的眼部疾病,由結膜發炎引起。慢性結膜炎的主要表現為迎風流淚、有異物感、眼睛癢、眼周分泌物增多等。
發病原因:電腦族在工作中過度專注電腦屏幕,淚液大量缺乏,使結膜、角膜暴露在外的時間增加,出現炎癥的幾率也就增加了許多。另外,不注意用眼衛生,使眼睛感染了細菌也是慢性結膜炎發生的主要原因。
應對妙法:避免用眼過度,增加眨眼的次數;改掉經常用手揉眼睛的習慣,注意眼睛衛生。
${FDPageBreak}
4、眼白充血
主要癥狀:眼睛疲勞、有異物感、干澀感,眼睛燒灼且視物模糊。
發病原因:眼白充血的表現有可能是感染了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常見的原因有用眼過度,血管彈性差等,也可能與劇烈咳嗽、長期便秘等有關,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也是眼白充血的誘因。第二種原因可由過敏引起,如花粉過敏、過敏性鼻炎等。有時候不治療,幾天后也可能逐漸吸收而痊愈。
應對妙法:在出血的頭兩天,為眼部做冷、熱敷。用有收縮血管作用的眼藥水滴眼。保持大便通暢。
5、眼瞼炎
主要癥狀:眼瞼發炎有灼熱感、眼瞼周圍紅腫發癢,瞼板腺分泌出過量油性分泌物;某些感染性的眼瞼炎會伴有結膜炎。
發病原因:眼睛過度勞累使得眼輪肌收縮,造成瞼板腺開口堵塞;眼部不衛生導致的眼部細菌感染以及食用油炸、海鮮等食物都會引發眼睛過敏或眼瞼炎。
應對妙法:可用冰敷,并使用消炎類眼藥水,必要時口服抗生素;注意眼瞼衛生;
6、長針眼
主要癥狀:主要表現是瞼板腺開口阻塞引起炎癥,造成了眼睛膿腫,眼部周圍紅腫、疼痛。醫學上稱“麥粒腫”。另一種與其類似的霰粒腫則因瞼板腺囊腫造成,不化膿。
發病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平時沒有注意眼部衛生,導致眼部細菌滋生所致。相比較而言,油性皮膚的人更容易患麥粒腫和霰粒腫,因為這兩種眼疾多與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
應對妙法:先對眼部進行熱敷,再滴上有消炎作用的滴眼液,1-2周后膿腫形成出現黃點,針眼會自行破潰。如果診斷為霰粒腫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讓我們有權利享受七彩的世界和生活,需要我們每個人悉心的愛護。尤其是長時間受電腦輻射困擾的白領朋友們,更要用心去關愛自己的眼睛,注意養成科學的用眼習慣,擯除一些危害眼睛乃至危害身心的職場不良習慣,了解眼睛常見眼疾并及時預防。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一雙健康的眼睛,才能更好地為職場加油,為成功加分!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張瑩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