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高血壓病本身就會引起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而氣溫下降導致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引起相關眼病的發生也在所難免。因為眼睛是全身唯一可見到血管的器官,所以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對于高血壓疾病的診治以及預防相關眼病的發生,保存有用的視力,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般來說,高血壓患者多伴有高血脂,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以上因素的協同作用會引發眼病的發生,總體分為兩個方面:其一表現為視力突然下降,其二表現為偶然發現視力下降。
■視力突然下降包括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和前部缺血性視乳頭病變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就是眼動脈急性阻塞,發病機制如同腦梗塞,表現為視力突然下降或失明(即無光感),如在發病三小時內及時搶救治療,部分視力有恢復的可能,超過此期限即使積極搶救治療,視力幾乎不能恢復,或僅有輕微的恢復,因此及時就診是本病治療的關鍵。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的治療包括(1)、降低眼壓(2)吸氧(3)血管擴張劑(4)對疑有血栓形成或纖維蛋白原增高的患者可應用纖溶制劑。若同時合并高血壓勿使血壓降得過低。
前部缺血性視乳頭病變,其發病機制如同腦缺血,為視神經乳頭局部供血不足,而產生梗塞所致。表現為單眼或雙眼突然發生視功能障礙,以后或幾周內逐漸加重,病人常可明確指出其發病日期,患者長伴有高血壓、糖尿動脈硬化、偏頭痛或顳動脈炎等疾病。其治療是缺少有效的治療,激素類藥物可減輕視乳頭水腫,同時輔以擴血管治療。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全身疾病給予妥善處理。該病的視力預后取決于及時的治療。
■偶然發現視力下降包括視網膜中央及分支靜脈阻塞
其發病機制與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有關。臨床表現為非缺血型(輕型)及缺血型(重型),前者無明顯自覺癥狀或自覺癥狀輕微,視力和視野可正常或輕度減退。眼底表現輕微。少數患者眼底出現黃斑水腫。后者病人出現視物模糊,視力明顯下降,嚴重者視力降至手動,合并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者降至光感。可出現濃密的中心暗點或周邊視野縮小。眼底表現為,視盤高度水腫充血,邊界模糊并被出血掩蓋,黃斑可有明顯的水腫隆起和出血,可出現彌漫的水腫或囊樣水腫,靜脈高度迂曲擴張,呈臘腸狀。一般在發病6-12個月進入晚期,表現為視盤表面或周圍可有側枝循環形成,或新生血管形成,常見有棉絮斑形成。隨病情的進展,并發玻璃體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嚴重者難以保住眼球。本病治療較難。包括纖溶制劑、抗血小板聚集劑、血液稀釋療法、皮質類固醇制劑、眼底的激光等治療,有些病例需要進行玻璃體切割手術,解決視力下降。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林嘉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