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52歲的東陽婦女應女士躺在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的病床上,已經陷入肝昏迷多日;偶爾醒來,就會控制不住地手腳亂抖;勉強張嘴說話,卻發不出聲音。
昨日,見到采訪,應女士的兒子連忙把記者叫到了病房外說話:“千萬不要讓母親聽見了,現在是鎮靜劑起作用,我們說話,她都能聽到,但卻會惡意揣測談話內容,所以我們一開始都以為是她的精神出了問題。”
“母親10多年前就開始身體不好了。當時手抖得厲害,我們去老家醫院檢查,說可能是帕金森氏病。可是,從上個月開始,她就喜歡縮在樓梯上,不說話;反復說村里人的壞話。人變得這樣怪怪的,我們就帶她去醫院檢查,說是肝不好。沒過幾天,媽媽竟然連飯都不肯吃下去,人一下子衰弱了下去。縣醫院的醫生建議我們趕緊把她送到大醫院檢查。”她的兒子告訴記者。
應女士被家人以“精神病”的猜測,送入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急診室。因為發現她存在手腳震顫等癥狀,急診室將她轉入了神經外科,以排除神經系統的疾病。這一查,就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遺傳病。
“看,金戒指!”
神經內科主任胡智偉用手電筒照照她的眼睛:“看,金戒指!”
醫生所說的,是應女士眼白與眼黑之間的金色環狀物——這是銅離子沉積在角膜邊緣形成的,看起來,就像一枚小金戒指。
“這是‘肝豆狀核變性’的一個特征。”胡智偉說,其他的檢查結果,驗證了這一點:應女士出現了嚴重的肝功能損害的狀況;她血液里的血清銅藍蛋白,僅有0.09 /升克;而正常值應在0.2~2.0/升克;顱腦CT檢查顯示,她大腦的豆狀核區,有著異常的低密度影,大腦皮層也開始萎縮。
結合她精神異常的狀況,應女士的“肝豆狀核變性”,已經很嚴重了,“如果能早一點發現,也許治療效果會好的多。”胡智偉說。
萬分之一的發病率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隱性遺傳病,是由于ATP7B基因缺失,導致銅離子在肝內沉積引起的,俗稱銅中毒。
這種病十分罕見,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0萬分之5~10;在亞洲人中的發病率略高一些。“這是我們醫院碰上的第一例‘肝豆狀核變性’。”胡智偉毛估估,有近半這類病人都是在消化科打轉,把這病當肝病治療。
“簡單地說,這個病就是體內攜帶銅離子的血清銅藍蛋白減少,我們每天從飲食中攝入的銅離子無法通過血清銅藍蛋白排出去,于是就沉積到了肝臟、角膜、大腦豆狀核等區域,對周圍器官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引發肝病、大腦皮層萎縮,表現在身體上,就是手腳震顫、思維異常、肝功能異常。”胡智偉說,這病目前不能根治,但通過驅銅治療和低銅飲食,可以維持生命。一旦停止吃藥,就有可能因為器官受損死亡。
兒子也攜帶遺傳基因
胡智偉建議應女士的兒子也去檢查一下,看會否患上“肝豆狀核變性”。這個剛大學畢業2年的小伙子放下吃到一半的酸菜魚,告訴記者:“我身體里的血清銅藍蛋白也低于正常值,但還沒到患病的階段。”
他說,知道母親患了這個奇怪的病之后,他也去查了資料。
“動物內臟、血液,海里的動物,堅果,豆制品,都屬于高銅飲食。我以后要少吃。”他說,“我是遺傳基因攜帶者。如果我以后的妻子身上也有這個基因,我們就需要上基因門診看看。畢竟,這個毛病還是很兇險的。”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林嘉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