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今年20歲的王玲現在早晨一睜開眼,不用戴眼鏡就可以清楚地看見窗外停放汽車的車牌號碼。為了考上憧憬已久的藝術院校,不久前,她在北京某大型眼病專科醫院做了LASIK手術,成為在過去的十年中,尋求用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眼手術的方法摘掉眼鏡的幾百萬名中國人中的一個。
據統計,我國近視眼發病率超過30%,在中學生中,其發病率超過一半,在大學生中的發病率竟高達74%。為了能夠擺脫近視給生活造成的不便,很多人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法。其中,一種宣稱能夠徹底治療近視,安全性很高的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眼手術(簡稱LASIK)成為目前最為流行的治療方法。
記者了解到,中國是于1993年從美國引進LASIK技術的,LASIK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的縮寫,意思是,在不損傷相連的細胞層的情況下對角膜重新塑形。由于近視使人體的眼軸變長,眼部的晶狀體變凸,屈光度增加,因此光線進入眼睛只能在視網膜前面聚焦成像,使人不能看清物體。而LASIK手術利用激光將患者的角膜表面進行修正,將角膜中心削平,減小患者眼部的屈光度。這樣,當光線進入眼睛后可以在視網膜上聚焦成像,人就能看清物體了。
未列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內的LASIK手術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以北京為例,該手術的費用平均在8000元左右。
在北京同仁醫院東區三層的屈光中心準分子手術室門口,記者遇到一位剛做完近視眼手術的患者。“孩子今年剛好18歲,利用孩子放暑假的時間,花8000多塊錢做這個手術不是為別的,就是心疼孩子的眼睛。孩子的不少同學都做了這個手術,今天醫院一個下午就已經做了五例了。”患者的媽媽說。
記者了解到,LASIK手術對于同仁、協和這樣的大醫院來說是一個不大的手術,每次手術只需要十幾分鐘,患者在術前要進行簡單準備,包括身體檢查、清洗眼睛、滴麻藥進行眼部局麻等。之后,患者平躺在手術臺上,醫生會用開瞼器將患者眼睛撐開,開始進行激光手術。在手術過程中,醫生會通過顯微鏡精確地引導激光光束進行操作,患者須按醫生的指示進行配合,保持頭部靜止并用眼睛注視激光透鏡內的紅色固定燈。
剛剛做完近視眼手術的男孩告訴記者,手術進行時和術后他并沒有疼痛感,只是做完后眼睛感覺有些發干。
記者來到北京同仁醫院眼屈光組副主任醫師翟長斌的辦公室,剛剛做完近視眼手術的翟長斌接受了《北京科技報》的采訪。“近視眼的矯正方法分為手術和非手術兩種,LASIK技術使用準分子激光對近視眼進行手術矯正,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安全有效的屈光矯正手術。而戴框架眼鏡是非手術矯正,也是非常好的矯正方法。”翟長斌說,LASIK技術在國內已經非常成熟,手術過程只要把握好,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手術在同仁醫院已經開展16年了,為很多患者解決了實際問題。現在寒暑假做近視眼手術的以學生為主,平時就是上班族,很多人覺得摘掉眼鏡以后生活非常方便。比如說參軍、考藝校等等。” 翟長斌說。
據悉,該技術最早進入中國時曾選取了同仁醫院和協和醫院進行試點,之后在國內的大城市普及。翟長斌說,由于手術要求異常精細,因此對LASIK手術的從業人員有著嚴格的要求,醫生或者工作人員必須要有相關資格證書和上崗證。
“LASIK手術是一種選擇性手術,患者年齡必須在18歲以上,患者的角膜厚度要求平均在500微米以上,另外,還需要進行術前檢查。” 翟長斌強調。
${FDPageBreak}
LASIK手術雖然能在短時間內使患者提高視力,但記者調查發現,對于此項手術,專家中還存在著廣泛的爭議和質疑。
“我不太贊成用激光治療近視眼,因為風險比較大。”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中心主任謝培英告訴《北京科技報》。
在位于三元橋國門大廈附近的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中心,記者了解到從2000年9月至今,這里已經接待了一百多位由于接受LASIK手術治療近視失敗,前來治療的患者。
“這些失敗案例都是因為在手術過程中眼角膜削太薄之后,患者眼部壓力讓角膜發生惡性膨出,使眼球向前凸起來后產生的。這種情況醫學上稱作繼發性圓錐角膜。”謝培英告訴記者,產生這樣的問題將是不可逆轉的,除非考慮將來做角膜移植。
翟長斌也告訴記者, LASIK術后,夜間眩光、視光質量下降,夜間視力下降等弊端也較為常見。國外資料表明,LASIK術后夜間駕駛困難的患者高達30%。
曾經留學美國的北醫三院眼科主任醫師王樂今告訴《北京科技報》,在國外,該項手術的要求要比中國嚴格很多。“只有近視在600度以上和兩只眼睛屈光度相差懸殊,比如說一只視力好,一只很差的情況下會采取該方法進行手術,輕度近視基本不會做。”王樂今說,由于絕大多數近視眼患者眼球仍是正常的,戴上眼鏡以后就可以矯正到正常視力。因此,國外對于在一個正常的眼球上實行手術是十分謹慎的。必須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針對不同程度,不同病情的近視眼采用相應的手術方法,手術必須按照規范操作,嚴格無菌的手術要求,力求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將并發癥減少到最低程度。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規定, 接受激光治療近視手術的患者年齡必須在21歲以上,近視已經停止發展,此外,必須有12個月屈光度穩定的記錄。
美國聯邦商業委員會(FTC)在其網站上還敬告準備LASIK手術的患者:記住,LASIK依然是一項很新的技術,目前我們還難以預料這項手術的一個長期后果。此外,還有專門的網站幫助那些手術失敗或者出現術后并發癥的患者尋找律師提供法律援助。
美國一個名為“LASIK災難”的網站,記錄了有關該手術的眾多失敗記錄,并呼吁更多的手術失敗者在這里發出他們的聲音。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在2008年4月專門舉行了聽證會,一些反對這項技術的專家將LESIK技術稱為“可怕的手術”。因此引起的一些自殺案例也被認為是令人擔憂的問題。聽證會上的專家認為,對于手術失敗、并發癥、致盲等結果必須公布。
2009年5月21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其執行委員會將著手調查對LASIK手術進行控訴的患者,以確定這種技術不容接受的風險。今年6個月以來,有5%的患者對他們的手術不滿意,投訴原因包括,角膜上的刀口未能痊愈,術后頭部疼痛,病菌和細菌通過傷口入侵眼部,視力下降甚至致盲。雖然手術的成功率達到了95%,但失敗率依然超過了FDA允許的1%的限定。
從1998年至今,美國已有300萬人接受了這種手術。FDA在今年5月22日發表公開信,建議在手術前,醫生必須將手術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后果告知患者。然而一些專家認為FDA應該做的不僅僅是發表一封公開信而已,應該做更多工作去幫助那些正在承受術后不良后果的人們,并且將可能發生的術后并發癥和不良后果明確列出。
王樂今擔憂地說,LASIK手術引入中國后更是發生了變化,輕度近視眼患者占接受手術者的絕大多數,這些患者的眼球都是正常的。一些醫院只從經濟利益考慮,不從患者的角度考慮,不對患者把關,這項技術在國內有一種市場化趨勢。
${FDPageBreak}
LASIK手術的風險不僅僅體現在手術失敗上,據西班牙眼科專家2008年1月在《美國眼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調查論文,對西班牙118名高度近視手術者進行的調查,這些患者的手術修正屈光度至少是10度(戴1000度的近視鏡)。10年內,這些患者的手術返工率達到27%,44名患者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而1名患者必須再進行第三次。返工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患者在術后3個月到2年內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彈,屈光度大約平均每年反彈0.25到0.18度,最多的是2度(常說的200度近視)。
謝培英說,他們中心收治的做過LASIK手術的患者,有的近視的度數不但沒有降下去,反而還猛增到1000度,甚至兩千多度,而這極可能導致患者失明,喪失視力。還有一些患者在手術后2到3年出現一些癥狀,他們感覺眼睛發干,視力回退。
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中心的一位護士告訴《北京科技報》,在該中心住院的病人中就有一個曾經在北京某大型醫院做了LASIK手術的患者,術后,他不久就出現了視力再次下降的現象。但是,由于他的眼角膜已經被削薄,不能再進行手術,因此不得已到這里采用其他方法進行矯正治療。
翟志斌認為,視力下降可能是患者的激光能量沒達到,或者患者傷口愈合過強造成的。因為每個人的增殖能力或生長能力不同,所以,有的人會有一點輕度的回退,但這個量醫生能控制住。但是,有一種情況是醫生也不能控制的,那就是高度近視眼病理病變。因為,近視眼是一直在緩慢漸進地發展著,所以,這種人做完手術會有一定的回退。
由于LASIK手術不可回避的問題——視力回退,因此很多做過該手術的患者開始“返工”。記者發現,中國關于此項手術“返工潮”的消息首先來自上海。15年前,針對近視眼的放射狀角膜切開術曾經風靡一時。但是幾年后,許多接受了這項手術的患者開始出現嚴重的術后并發癥,導致視力回退。相關專家表示,在上海的一些三甲醫院眼科,一年內重做手術的數量要超過600人,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
翟長斌表示,一些做過LASIK手術的患者過了三個月到半年,因為傷口愈合的關系,有的是近視還有發展,視力會有所下降。一少部分患者出現了視力下降非常明顯的現象,比如說下降到0.3或0.5了,有的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可以再做一次手術。
面對LASIK手術帶來的問題,專家表示,LASIK手術除了在技術上存在有待提高的余地外,國家有關部門對開展LASIK手術的醫院的監管不力也為這項手術埋下隱患。
“中國一些小城市的醫院,因為條件不好,手術前甚至沒有檢查全面,手術程序也不正規,做出來之后風險就更大。”謝培英說。
翟長斌向本報記者透露,在我國剛剛開展LASIK手術的時候,由于相關部門監管不嚴,一些醫院不惜采取各種不規范的商業手段爭奪病源,為醫療安全埋下隱患。而一些地方醫院為了節省成本,出現重復使用手術刀片和二手的機器設備器材,造成接受手術的患者出現術后感染的情況。
2006年,16位頂尖權威專家還曾聯名上書衛生部,就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存在的虛假廣告、設備陳舊、價格大戰等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呼吁盡快出臺相關規范,遏制日益泛濫的商業行為,維護患者利益,保護這一高精尖技術在我國持續健康發展。但是,衛生部至今沒有下發針對準分子激光手術的相關任何規定。
王樂今指出,準分子激光手術作為一種醫療行為,其商業運作方式導致了三方面不規范的行為。首先是在商業利益驅使下,虛假廣告較多。其次是國內相當一部分不具備資金及技術實力的醫院設備陳舊,導致手術不理想,不規則散光等并發癥較多,甚至出現了因機械電子故障無法完成手術的事件發生。第三是無序的價格戰,一些醫院為低價吸引病源,重復使用一次性耗材,還有的承諾進口材料卻以國產品替代,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醫療質量下降。
李瑩教授最后提醒近視、遠視和散光這些屈光不正患者,可以首選科學配戴眼鏡矯治視力。為了方便生活,準分子激光角膜手術對于視力的矯正是安全、有效、可預測性強的。但是如果一定要手術矯治,就必須明確任何手術都是有風險的,手術前要認真了解手術醫院、醫生和你自己的情況,廣告、價格僅作為參考。
(責任編輯:李波祺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