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痣的鑒別診斷介紹
色素痣是由痣細胞組成的良性新生物,又名痣細胞痣、細胞痣、黑素細胞痣、痣。本病常見,幾乎每人都有,從嬰兒期到年老者都可以發生,隨年齡增長數目增加,往往青春發育期明顯增多。女性的痣趨向比男性更多,白人的痣比黑人更多。偶見于黏膜表面。臨床表現有多種類型。顏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少數沒有顏色的無色痣。
黑痣的鑒別診斷:
(一)與皮膚惡性腫瘤的鑒別:
1.原位癌。1912年由鮑溫(Bowen)氏首先報道,故又稱鮑溫氏病。是一種皮內鱗狀細胞癌,屬角化不良的癌前病變。臨床表現:皮損初為淺褐色小斑片,以后逐漸長大,相互融合呈斑塊狀,常有灰黃或黑褐色厚痂,或表淺糜爛形成潰瘍。多見于40歲以上患者。本病全身均可發生。組織病理:表皮角質增厚和角化不全,棘細胞增生,有大小形態不等異型細胞,胞核較大,染色不均,稱為鮑溫氏小體。
2.基底細胞癌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是基底細胞惡性增殖所致,可能與日光及離子輻射損傷有關。臨床表現:初為豆粒至扁豆大堅硬結節,表面有暗灰或黃褐色痂皮,癌組織潛伏其下。皮損繼續發展形成潰瘍,其特征是中央稍凹陷,周邊略隆起呈堤狀。指蓋到硬幣大小。多見于老年人,面部、鼻周圍、眼眶周圍多見。病程緩慢,一般不發生轉移。組織病理:腫瘤來自基底細胞呈柵欄狀排列,腫瘤與基質之間存有裂隙。
3.鱗狀細胞癌又稱棘細胞癌或表皮樣癌。常在放射治療、梅毒、慢性潰瘍、燒傷瘢痕、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及肉芽腫等皮膚損害基礎上發生。臨床表現:初為豆粒大堅硬結節,多呈紅色,表面粗糙,典型的呈爛菜花狀,破潰后形成潰瘍,有惡臭。多見于50歲以上的男性。好發于頭、面和頸部,易發生轉移。組織病理:癌組織呈團塊狀或條索狀,浸潤真皮甚至皮下。
(責任編輯:徐蓓蓓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色斑十年未消,能否用排毒養顏膠囊配合
2024-10-24吃瀉立停過敏,吃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會
2024-10-24尋找治療牛皮癬的優質醫院
2024-10-24服用一盒多藥物,擔心其在體內久留致不
2024-10-24腳氣能否用藥物治療,用哪種藥好?
2024-10-24小孩長濕疹,用某產品多久見效,適合嗎
2024-10-24使用氫鯤軟膏后出現脫皮癥狀正常嗎?
2024-10-24維A酸乳膏的效果怎樣
2024-10-24
熱門文章
疣體是什么樣的
2024-10-24科學飲食,帶狀皰疹哪些蔬菜不能吃
2024-10-24雞皮膚治療的優選方案
2024-10-24雞皮膚怎么治?專業解讀與護理指南
2024-10-23得了魚鱗病該怎么辦?看這篇就夠了!
2024-10-23得了濕疣會有哪些癥狀
2024-10-22香港腳是怎么得的?怎么治才能除根?
2024-10-22什么是病毒疣?——全面解析病毒疣的定義、成因及防治策略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