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藥物誘發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由于某些藥物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異常,產生抗體破壞紅細胞而引發的貧血。常見的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利福平、奎寧、甲基多巴等藥物。其癥狀包括貧血相關表現如乏力、頭暈、氣短等,還可能有黃疸、肝脾腫大。 1.發病機制:藥物作為半抗原與紅細胞膜蛋白結合,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導致紅細胞破壞。 2.常見藥物: 青霉素類:如阿莫西林、氨芐西林等。 頭孢菌素類: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 抗瘧藥:如奎寧。 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 抗結核藥:如利福平。 降壓藥:如甲基多巴。 3.癥狀表現:輕重程度不一,輕者可能僅有輕微貧血癥狀,重者可出現急性溶血危象,如寒戰、高熱、腰背疼痛等。 4.診斷方法:包括血常規、血涂片、骨髓穿刺、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等。 5.治療措施:立即停用可疑藥物,根據病情輕重采取不同治療,輕者可觀察,重者可能需要輸血、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總之,藥物誘發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一種藥物不良反應,及時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患者應在正規醫院接受專業治療。
2024-10-08 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