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藥物性肝硬化是由于長期或過量使用某些藥物,導致肝臟受損并逐漸發展為肝硬化的疾病。常見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抗結核藥、某些抗生素等。其發病機制復雜,包括藥物直接毒性、過敏反應、代謝異常等。 1. 發病機制: 直接毒性:部分藥物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害作用,如對乙酰氨基酚過量可導致肝細胞壞死。 過敏反應:個體對某些藥物過敏,引發免疫反應損傷肝細胞。 代謝異常:藥物代謝產物在肝內蓄積,影響肝細胞功能。 膽汁淤積:某些藥物干擾膽汁分泌和排泄,造成膽汁淤積性肝損傷。 遺傳因素:個體遺傳差異影響藥物代謝,增加肝損傷風險。 2. 癥狀表現:早期可能無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乏力、食欲不振、腹脹、黃疸等。 3. 診斷方法:包括肝功能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肝穿刺活檢等。 4. 治療措施:首先停用可疑致病藥物,給予保肝、抗纖維化治療。嚴重者可能需要肝移植。 5. 預防要點:嚴格遵醫囑用藥,避免自行用藥和濫用藥物,定期復查肝功能。 總之,藥物性肝硬化重在預防,一旦發現應及時治療,以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2024-10-09 0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