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母乳性黃疸是由于母乳喂養引起的黃疸,其發生與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腸道菌群等有關。主要表現為新生兒黃疸持續時間長、程度較輕。應對方法包括暫停母乳、光療等。 1. 母乳成分: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較高,可增加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導致黃疸。 2. 膽紅素代謝:新生兒膽紅素代謝能力較弱,肝臟處理膽紅素的功能不完善。 3. 腸道菌群:母乳喂養兒腸道菌群建立相對較慢,影響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泄。 4. 喂養方式:哺乳不充分,新生兒排便減少,膽紅素排出減少。 5. 遺傳因素:部分新生兒可能存在遺傳因素影響膽紅素代謝。 母乳性黃疸通常預后良好,家長不必過于擔憂。但需密切監測黃疸值,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采取相應措施。若黃疸持續加重或伴有其他異常,應及時就醫。
2024-10-09 00:24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后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本病預后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