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閆振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科
-
引起肌肉萎縮的原因較多,包括神經源性、肌源性、廢用性、營養性和缺血性等。身體健康為重,一旦感到不適,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診斷用藥帶來的風險。
2015-11-19 19:01
1.神經源性:下運動神經元及其損害所致,如前角細胞及腦干運動神經核損害。表現為節段性分布的肌萎縮,常見于肢體遠端,可對稱或不對稱,常伴肌束顫動,肌力和腱反射程度與損害程度相關。
2.肌源性:肌肉本身病變引起,如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等。多為近端肌肉無力和萎縮。
3.廢用性:肢體長期不活動導致,如骨折后固定肢體。肌肉體積減小,力量下降。
4.營養性:營養不良,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影響肌肉正常代謝和功能。
5.缺血性:血管病變致使肌肉供血不足,如動脈硬化、栓塞等。肌肉逐漸萎縮。
總之,肌肉萎縮的原因多樣,需要綜合臨床表現、相關檢查等明確診斷。一旦發現肌肉萎縮,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