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繼舜 副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三級甲等
消化內科
-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放療后的腸道并發癥,需與多種疾病鑒別,及時診斷很重要。若有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行用藥存在隱患,身體出現不適時,請務必咨詢醫生,科學治療。
2016-01-04 21:31
1.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多有黏液膿血便、腹痛等癥狀,腸鏡下可見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
2.Crohn病:常有腹痛、腹瀉、瘺管形成等,病理表現為非干酪樣肉芽腫。
3.腸結核:常有低熱、盜汗等全身癥狀,腸鏡下可見環形潰瘍等。
4.腸道脂代謝障礙綜合征:常有脂肪瀉、腹脹等,與脂代謝異常相關。
5.其他腸道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等,常有不潔飲食史,大便培養可明確致病菌。
通過綜合分析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有助于明確診斷放射性腸炎,并與其他疾病相鑒別。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放射性腸炎?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的腸道并發癥。本病最常見于宮頸癌、膀胱癌、晚期大腸癌經鈷、鐳錠放射治療后,繼發率在10%~60%。多數是由于小腸和大腸對放療感受性增高所致。分別可累及小腸、結腸和直腸,故又稱為放射性直腸、結腸、小腸炎。 根據腸道遭受輻射劑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發病的緩急,一般將放射性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又根據射線來源放置在體內外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外照射放射病和內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腸黏膜細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動脈壁腫脹、閉塞,引起腸壁缺血,黏膜糜爛。晚期腸壁引起纖維化,腸腔狹窄或穿孔,腹腔內形成膿腫、瘺道和腸粘連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