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龔峻梅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腫瘤科/血液病科
-
溶血性貧血有多種臨床分類方法按發病和病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溶血;按溶血部位可分為血管內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臨床意義較大的是按病因和發病機制分類。溶血性貧血是由于紅細胞破壞速率增加(壽命縮短),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而發生的貧血。骨髓有6~8倍的紅系造血代償潛力,如紅細胞破壞速率在骨髓的代償范圍內,則雖有溶血,但不出現貧血,稱為溶血性疾患。
2016-01-12 1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