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譚小宇 主任醫師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肝膽外科
-
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是一種肝臟疾病,患者會出現瘙癢、脂肪吸收不良等癥狀。病情可能反復發作,需要引起重視。如癥狀嚴重,應及時就醫。藥物治療需謹慎,身體出現不適時,應首先尋求醫生的意見,避免盲目用藥。
2016-04-02 16:28
1.疾病介紹:這是一種膽汁分泌和排泄異常的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免疫等因素有關。
2.癥狀表現:常見的有皮膚瘙癢、黃疸、乏力等,還可能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
3.檢查方法:包括肝功能檢查、血清膽汁酸測定、影像學檢查等,以明確診斷。
4.治療方法:常用藥物有消膽胺、苯巴比妥、熊去氧膽酸等,可緩解瘙癢癥狀,改善膽汁排泄。同時要注意低脂飲食,必要時補充維生素K。
5.日常護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勞累和飲酒,注意皮膚清潔,避免搔抓導致皮膚破損。
6.預防復發:定期復查肝功能,注意觀察癥狀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雖為良性,但也需積極治療和護理,以提高生活質量。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肝內膽汁淤積癥? 肝內膽汁淤積癥是指肝細胞排泄膽汁功能障礙、膽汁分泌的抑制或膽汁流障礙(如膽管通道梗阻)致使膽汁到達十二指腸的量減少而言。膽汁成分反流入血中,使血液中僅膽汁酸增高而膽紅素正常,稱為膽汁淤積或淤膽,若血中膽汁酸和膽紅素均增高則稱為膽汁淤積性黃疸。淤膽是指膽汁的生成或排泌障礙,使膽汁成分在血中潴留,包括膽汁酸、膽紅素、膽固醇、ALP同工酶、5’-NT、γ-GT等,脂蛋白也常增高。根據膽汁淤積發生部位不同,通常以肝門為界限分為肝內和肝外膽汁淤積兩大類。病理上肝內膽汁淤積以小葉中央周圍肝內膽汁淤積癥為著,肝外膽汁淤積時膽汁淤積可在葉間膽管見到,肝實質有膽汁漏出。電鏡下有毛細膽管擴張,內有膽紅素管型。臨床上以黃疸與瘙癢、黃瘤、消化道癥狀為其特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