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新生兒溶血癥是由于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常見于 ABO 血型不合和 Rh 血型不合。癥狀包括黃疸、貧血等。治療方法有光照療法、藥物治療、換血療法等。 1.病因:母嬰血型不合,如母親為 O 型血,胎兒為 A 型或 B 型血;母親為 Rh 陰性血,胎兒為 Rh 陽性血。 2.癥狀:黃疸出現早且進展快,貧血,肝脾腫大,膽紅素腦病。 3.檢查:血型檢查、膽紅素測定、血常規等。 4.治療: 光照療法:通過藍光照射降低膽紅素水平。 藥物治療:使用丙種球蛋白、白蛋白等。 換血療法:嚴重時置換出致敏紅細胞和抗體。 5.預防:孕期做好血型檢查,產后密切觀察新生兒情況。 新生兒溶血癥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保障新生兒的健康。家長要密切配合醫生,關注孩子的癥狀變化。
2024-11-24 16:2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新生兒溶血癥,是指因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使胎兒在宮內或生后發生大量紅血球破壞,出現一系列溶血性貧血,黃疸以及其它多種臨床表現的疾病.在我國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數,Rh血型不合者較少,其他如MN,Kell血型系統等少見.西藥治療 1.血漿或白蛋白,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血漿25ml/次靜脈注射(100ml血漿含白蛋白3g,1g白蛋白可聯結非結合膽紅素8.5mg)或白蛋白l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靜脈滴注,每天1~2次. 2.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阻止抗原與抗體反應,減少溶血;并有促進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強的松每日1~2mg/kg分三次口服,或氫化考地松每日6~8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1~2mg加10%葡萄糖100~150ml靜脈滴注.疑有感染者在有效抗感染藥物控制下慎用. 3.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苯巴比妥尚能增加Y蛋白,促進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苯巴比妥每日5~8mg/kg,尼可殺米每日100mg/kg,皆分3次口服.因需用藥2~3天才出現療效,故要及早用藥.兩藥同用可提高療效. 4.葡萄糖及堿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給患兒熱量,營養心,肝,腦等重要器官,減少代謝性酸中毒.酸中毒時,血腦屏障開放,可使膽紅素進入腦組織的量增加,尚應及時輸給堿性溶液糾正酸中毒,預防膽紅素腦病.碳酸氫鈉劑量(mEq)=堿剩余×體重(kg)×0.3. 中藥治療 中藥可以退黃,體外試驗有抑制免疫反應的作用.常用的方劑有: 1.三黃湯黃芩4.5g,黃連1.5g,制大黃3g. 2.茵陳蒿湯茵陳1.5g,梔子9g,制大黃3g,甘草1.5g. 3.消黃利膽沖劑茵陳9g,梔子3g,大黃3g,茅根10g,金錢草6g,茯苓6g. 以上三方可選其中之一,每日服1劑,分次在喂奶前服.亦有制成靜脈輸入劑應用者,其療效較口服者為快.1.換血操作較復雜,易發生感染,血容量改變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所以必須謹慎從事. 2.藥物方面,主要目的是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預防膽紅素腦病.中西藥可聯合應用. 3.生后2個月內,重癥溶血常發生嚴重貧血,應注意復查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若血紅蛋白
2024-11-24 16:2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您好: 下面是相關的知識,請進行參考:Rh血型不合預防和治療孕婦第一次就診時,應檢查血型,如果孕婦血型為Rh陰性,丈夫血型為Rh陽性,要進一步測定孕婦血中的抗體水平。 在分娩過程中,胎兒血進入母體,導致母親產生抗體。因此,可在分娩后72小時內,給Rh陰性血的母親注射Rh0(D)免疫球蛋白。甚至在人工流產或自然流產后同樣需要注射。這種免疫球蛋白可以破壞引起母體致敏的胎兒紅細胞,使以后的妊娠不再受到危害。但是,約有1%~2%的母親,注射Rh0(D)免疫球蛋白不能預防致敏,可能因為她們在妊娠早期已被致敏。為預防早期致敏,可在妊娠28周時和分娩后72小時給孕婦注射Rh0(D)免疫球蛋白。 定期測定孕婦Rh抗體水平的變化,預測胎兒是否有危險。如果妊娠期孕婦的Rh抗體效價太高,可以經腹行羊膜囊穿刺術,抽取羊水測定羊水中膽紅素含量。如果膽紅素含量過高,應該給胎兒輸血,一般每10~14天輸血一次,直到妊娠32~34周。那時,通常可引產終止妊娠。出生后,給新生兒一次或多次輸血。有些嚴重病例,在分娩后對新生兒進行換血治療。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溶血癥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主要表現就是新生兒出現黃疸。在我國以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癥最為常見,通常母親為O型,孩子為A或者B型。Rh溶血癥較為少見,多數母親為Rh陰性,孩子為Rh陽性。通常,ABO溶血癥大多發生在第一胎,Rh溶血癥多發生在第二胎以后。 新生兒溶血癥的主要癥狀就是黃疸,除黃疸外還可能有貧血和肝脾腫大等表現。Rh溶血癥一般都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并且逐漸加重,而ABO溶血癥的癥狀較Rh溶血癥要輕。新生兒溶血癥最可怕的情況是,如果黃疸進行性加重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不及時進行治療,會使患兒很快死亡。即或幸存,也常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2024-11-24 16:2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您好:一般根據你和你丈夫的血型情況判斷,你的胎兒發生新生耳溶血的情況是存在的,但是具體的幾率有多大,還需要檢查胎兒的血型情況,所以目前根據你提供的資料還不能判斷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的.IgG主要由脾、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合成和分泌,以單體形式存在。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機體合成IgG的年齡要晚于IgM,在出生后第3個月開始合成,3~5歲接近成年人水平。IgG是血清中主要的抗體成分,約占血清總Ig的75%。根據IgG分子中γ鏈抗原性差異,人IgG有4個亞類:IgG1、IgG2、IgG3和IgG4(小鼠4個亞類是IgG1、IgG2a、IgG2b和IgG3)。其中IgG3γ3鉸鏈區含有62個氨基酸殘基,具有4個重復γ1鉸鏈區(15個氨基酸殘基)的串連結構,重鏈間二硫鍵數量多,約10~15個,因此易被蛋白酶裂解,半衰期也較短。不同IgG亞類的生物學活性有所差異(表2-3)。IgG的半衰期相對較長,約為20~30天。IgG可通過經典途徑活化補體,其固定補體的能力依次是IgG3>IgG1>IgG2,在小鼠為IgG2b>IgG2a>IgG3,人的IgG4和小鼠的IgG1無固定補體的能力。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Ig,在自然被動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此外IgG還具有調理吞噬、ADCC和結合SPA等作用。由于IgG上述特點,IgG在機體免疫防護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大多數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體都屬于IgG類抗體。應用對麻疹、甲型肝炎等有免疫力的產婦或正常人丙種或胎盤球蛋白可進行人工被動免疫,能有郊地預防相應的傳染性疾病。不少自身抗體如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系統性紅斑狼瘡的LE因子(抗核抗體)以及引起Ⅲ型變態反應免疫復合物中的抗體大都也屬于IgG。
2024-11-24 16:2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應根據病情輕重采取綜合措施以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及糾正貧血。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及光療,必要時換血輸血。1.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預防膽紅素腦病。中西藥可聯合應用。⑴西藥①血漿或白蛋白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血漿25ml/次靜脈注射(100ml血漿含白蛋白3g,1g白蛋白可聯結非結合膽紅素8.5mg)或白蛋白l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靜脈滴注,每天1~2次。②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阻止抗原與抗體反應,減少溶血;并有促進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強的松每日1~2mg/kg分三次口服,或氫化考地松每日6~8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1~2mg加10%葡萄糖100~150ml靜脈滴注。疑有感染者在有效抗感染藥物控制下慎用。③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苯巴比妥尚能增加Y蛋白,促進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苯巴比妥每日5~8mg/kg,尼可殺米每日100mg/kg,皆分3次口服。因需用藥2~3天才出現療效,故要及早用藥。兩藥同用可提高療效。④葡萄糖及堿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給患兒熱量,營養心、肝、腦等重要器官,減少代謝性酸中毒。酸中毒時,血腦屏障開放,可使膽紅素進入腦組織的量增加,尚應及時輸給堿性溶液糾正酸中毒,預防膽紅素腦病。碳酸氫鈉劑量(mEq)=堿剩余×體重(kg)×0.3。⑵中藥中藥可以退黃,體外試驗有抑制免疫反應的作用。常用的方劑有:①三黃湯黃芩4.5g,黃連1.5g,制大黃3g。②茵陳蒿湯茵陳1.5g,梔子9g,制大黃3g,甘草1.5g。③消黃利膽沖劑茵陳9g,桅子3g,大黃3g,茅根10g,金錢草6g,茯苓6g。以上三方可選其中之一,每日服1劑,分次在喂奶前服。亦有制成靜脈輸入劑應用者,其療效較口服者為快。2.光療⑴光療原理膽紅素能吸收光,在光和氧的作用下,脂溶性的膽紅素氧化成為一種水溶性的產物(光-氧化膽紅素,即雙吡咯),能從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膽紅素的吸收光帶是400~500毫微米,尤其是在420~440毫微米波長時光分解作用最強,蘭色熒光波長主峰在425~475毫微米之間,故多采用蘭色熒光燈進行治療。近年來,有報告綠光退黃效果勝于蘭光者。⑵光療方法及注意事項讓患兒裸體睡于蘭光箱中央,光源距嬰兒體表50cm,兩眼及外生殖器用黑罩或黑布遮蓋。箱周溫度應保持在30~32℃,每小時測肛溫1次,使體溫保持在36.5~37.2℃之間。光照時間根據病因、病情輕重和血清膽紅素濃度減退的程度來定,可連續照射24~72小時。光療對結合膽紅素的作用很弱。當血清結合膽紅素>64.8μmol/L(4mg/dl)、轉氨酶及堿性磷酸酶升高時,光療后膽綠素蓄積,可使皮膚呈青銅色,即青銅癥。故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或肝功能有損害的病兒不宜作光療。3.換血輸血⑴換血目的換出血中已致敏紅細胞及抗體,阻止進一步溶血;減少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預防發生膽紅素腦病;糾正貧血,防止心力衰竭。⑵換血指征①產前已經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出生時有貧血、水腫、肝脾腫大及心力衰竭,臍血血紅蛋白<120g/L。②臍血膽紅素>59.84~68.4μmol/L(3.5~4mg/dl),或生后6小時達102.6μmol/L(6mg/dl),12小時達205.2μmol/L(13mg/dl);③生后膽紅素已達307.8~342μmol/L(18~20mg/dl)、早產兒膽紅素達273.6μmol/L(16mg/dl)者;④已有早期膽紅素腦病癥狀者。⑶血清選擇ABO溶血癥用AB型血漿,加O型紅細胞混合后的血。Rh溶血癥應有ABO同型(或O型),Rh陰性的肝素化血。血源應為3天內的新鮮血。⑷換血量及速度常用的換血量為85ml/kg,約為嬰兒全血的2倍。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為10~20ml,病情重、體重輕者抽注10ml。速度要均勻,約每分鐘10ml。換血后可作光療。以減少或避免再次換血。換血操作較復雜,易發生感染、血容量改變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所以必須謹慎從事。生后2個月內,重癥溶血常發生嚴重貧血,應注意復查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若血紅蛋白<70g/L,可小量輸血。輕度貧血可口服鐵劑治療。
2024-11-24 17:14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指因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至今發現的人類26個血型系統中,以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為最常見,其次為Rh血型系統。上海1959~1977年18年內共檢測835例新生兒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l例(0.1%)。是由父親遺傳而母親所不具有的顯性胎兒打細胞血型抗原,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當不完全抗體(IgG)進入胎兒血循環后,與紅細胞的相應抗原結合(致敏紅細胞),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被破壞,引起溶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