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乳腺結節就是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種非腫瘤的疾病.常見育齡女性,絕經后自行緩解.有4種型:1,乳痛癥(青春期經前,經期疼痛,無腫塊,經后消失).2,小葉增生(20-35歲,經前疼痛,伴游多發小結節.經后緩解).逍遙丸治療.3,纖維腺瘤或乳頭狀瘤(單發腫塊,邊界清,活動大,無疼痛,粘連).逍遙散3-9克,每日3次,定期復查.必要時手術切除.4,纖維囊性增生或硬化性乳腺病(30歲以后,多個小結節,成片,質韌,邊界不清,常為雙側,輕壓痛.與月經周期有關).手術治療.愛心提示:乳腺增生患者要保證規律的生活,調整心戀,放松心情,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但不要讓自己過于疲勞.保持乳房清潔,經常用溫水清洗,注意乳房腫塊的變化.可以常吃海帶,桔子,桔餅,牡蠣等具有行氣散結作用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40歲以上的乳腺增生患者應該每年去醫院做一次專科檢查,必要時做B超,紅外線乳透或鉬靶照相檢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為特征.起初為游漫性脹痛,觸痛為乳房外上側及中上部為明顯,每月月經前疼痛加劇,行經后疼痛減退或消失.嚴重者經前經后均呈持續性疼痛.有時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處放射.患者往往自述乳房內有腫塊,而臨床檢查時卻僅觸及增厚的乳腺腺體.有極少數青春期單純乳腺小葉增生2年左右可自愈,大多數患者則需治療,千萬別忍著.
2024-11-24 16:2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乳房纖維瘤雖屬良性,但有惡變可能,故一旦發現,應予手術切除.手術可在局麻下施行.顯露腫瘤后,連同其包膜整塊切除.切下的腫塊必須常規地進行病理檢查,排除惡生病變的可能.治療措施:1,外科手術在西醫是唯一的辦法療效評價:治愈腫瘤切除,切口愈合,但其它部位可以再次出現.2,中醫:辨病與辯證相結合治療乳房纖維瘤屬于中醫乳癖的范疇,其發病多由沖任不調,肝氣郁結,脾運失健,痰瘀凝聚所致.通過中醫藥辨病與辯證相結合的原則,療效顯著,不易復發.治療乳腺纖維瘤的偏方:組成:川郁金10克,玫瑰花10克,青皮8克,陳皮8克,桔葉10克,赤芍10克,百芍10克,當歸15克,栝萎30克.功能:理所疏肝,消腫散結.主治:乳腺病,乳腺癌初起,或乳腺癌于術后治療.功效:益氣補虛,補充營養.本食療方適用于乳腺癌術后神疲乏力,體質虛弱等癥.
2024-11-24 16:2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乳房包塊是女性朋友的常見癥狀,常見的疾病是乳腺增生及乳腺纖維瘤等,多因內分泌紊亂所致。你應注意觀察乳房腫脹的時間規律,如在月經前期或是心情不好時發病那基本屬于內分泌紊亂所致,乳房不會出現實質性病,因你自己檢查手法不一定正確,你感覺到的硬塊是乳腺增生還是實質性瘤尚不好確定,建議你到醫院乳腺外科或普外科檢查確診,必要時可做下彩超,以便針對性的治療。,另外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一下幾點: (1)定期檢查,適當多運動保持心情舒暢。中醫認為不良的情緒可致肝氣淤結、兩肋脹痛,乳房和肝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禁止濫用避孕藥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乳腺疾病的發生可雌激素密切相關,所以飲食應該避免含有雌激素的食品不吃用雌激素喂養的雞、牛肉,否則會加重病情。 (3)改變飲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類,多吃粗糧。黑黃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等,高蛋白低脂肪:應多食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如奶制品、魚類、豆類、雞蛋等,高蛋白可以多補充體氨基酸,增加患者的營養和抵抗力,低脂飲食是為了避免脂肪攝入過多,堆積在乳房,加重乳房的負擔,加重病情,要少吃油膩食品、如過多的肥肉、豬油等。 (4)飲食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宜清淡,多食含維生素豐富的食品:患病者應該多補充維生素,新鮮的水果蔬菜里面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卜、青菜、芹菜、蘋果、獼猴桃、椰子等 。(5)多吃粗糧雜糧,如粗米、玉米、全麥片、少吃精米、精面.常吃富有營養的干果種籽類食物,如葵花子、芝麻、南瓜子、西瓜子、花生、核桃、杏干、杏仁、葡萄干等。 (6)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足夠的睡眠,避免人流,保持性生活和諧可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大便通暢會減輕乳腺脹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024-11-25 09:35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乳房疾病? 乳房疾病是指發生于乳房部的各種疾病的總稱。男女均可發病,但由于女性乳房的特殊生理,乳房疾病多見于女性,是中醫外科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乳房的經絡和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記載。漢《中藏經》即載有乳癖病名。此后,歷代文獻均有所記載,如晉《肘后備急方》、《劉涓子鬼遺方》載有“乳癰”、“乳發”,隋《諸病源候論》載有“乳石癰”、“乳疽”、“乳漏”,宋《婦人大全良方》載有“乳巖”,明《外科理例》載有“乳衄”等,且對各種乳房疾病的病因、證候、治法多有論述。《婦科玉尺》說:“婦人之疾,關系最鉅者,則莫如乳。”可見前人對乳房疾病十分重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