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風熱感冒是中醫常見的感冒類型之一,多因外感風熱之邪所致。其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鼻塞、流黃涕、口渴等。 1.發熱:體溫升高,常伴有身體燥熱、出汗。 2.頭痛:頭部脹痛,尤其在太陽穴等部位明顯。 3.咽喉腫痛:咽喉部紅腫、疼痛,吞咽時加重。 4.咳嗽:咳嗽頻繁,痰黃而稠。 5.鼻塞:鼻子不通氣,呼吸不暢。 6.流黃涕:鼻涕濃稠且呈黃色。 7.口渴:感覺口干舌燥,總想喝水。 風熱感冒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若癥狀較輕,可通過多喝水、多休息等方式緩解。若癥狀較重或持續不愈,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可選用銀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雙黃連口服液等藥物。但用藥需遵醫囑。
2024-10-20 19:5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感冒分兩種,流鼻涕的一般是風寒感冒,如果不流鼻涕,一般是風熱感冒.具體如下:風寒感冒起病較急,發熱,畏寒,甚至寒戰,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頭痛,周身酸痛,食欲減退,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等.風熱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燒重,但畏寒不明顯,鼻子堵塞,流濁涕,咳嗽聲重,或有黃痰粘稠,頭痛,口渴喜飲,咽紅,干,痛癢,大便干,小便黃,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咽部充血,舌苔薄黃或黃厚,舌質紅,脈浮而快.
2024-10-20 19:5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如發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患風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
2024-10-20 19:5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滕圣元 醫師
新城街道錦秀城社區衛生服務站
其他
中醫科
-
1、鼻涕是黃色黏稠的。2、痰是黃黏的,時有腥臭味。3、舌頭比口腔黏膜的顏色鮮紅;舌苔也是薄薄的一層,略微有些黃色。4、寶寶咽、扁桃體比口腔黏膜鮮紅,甚至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2024-10-20 19:5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感受風熱之邪所致的表證.《諸病源候論·風熱候》:“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于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治宜辛涼解表,發散風熱.方用銀翹散,桑菊飲,桔梗湯,上清散,菊花散等.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虛,不得專用疏散.陽虛宜加參,術,陰虛宜加地黃,五味,倍麥門冬,白芍. 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時屬于陽明經癥.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便秘兩天以后,喉嚨痛一兩天,然后出現感冒癥狀,這就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首先犯肺).為什么便秘會引致感冒?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里,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感冒癥狀啦.同樣反過來,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對對癥也會外邪內進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實風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醫屬于變癥,屬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止瀉藥. 風熱感冒的癥狀: *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 *濃涕,通常黃色 *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 *便秘 *身熱,口渴,心煩 *脈像通常為數脈或洪脈,就是脈搏比正常的為快,為大. 搞清楚了風熱感冒成因,治療很簡單,大多數情況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熱解表藥物,通常很快見效).方法很多,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藥板藍根等.中成藥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陽明經癥的代表方劑是白虎湯,不過我不主張大家隨便用,屬于猛藥之一,這里也不抄錄了. 最后澄清幾點朋友們可能會搞混的概念.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風熱感冒,病毒是西醫的提法,中醫更關注的是人體.所以有些醫生將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風熱感冒來治療是不正確的. *喉嚨痛并不是區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很多時也會引致喉嚨痛的. *同樣的,咳嗽和流涕還有發高燒也不能作為這兩種感冒的區分. *不要同時進行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這是兩種是不同的治療體系,開了抗生素了,就沒必要再喝姜糖水啦.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想辦法給身體降溫,一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不同意此觀點,出汗的同時,應該就降溫了,不矛盾),幾乎是反著干,身體能受得了嗎?這既會減低中醫效果,也會降低西醫療效
2024-10-21 13:25
-